农业蔬菜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对策研究
途知
勐海县打洛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勐海 666212
摘要:云南蔬菜种植品种多样,但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本文结合云南气候特点及种植模式,分析当地主要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控、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等方面提出绿色防控技术,为农户提供经济实用、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云南;农业防治;生态种植
云南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蔬菜种植涵盖叶菜、茄果、根茎等多个品类,但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病虫害。传统防治依赖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害虫抗药性增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对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云南实际,探索适合小农户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对策。
1.云南蔬菜主要病虫害种类
1.1 常见病害
云南蔬菜病害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霜霉病在雨季6-9月高发,主要危害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初期叶片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正面呈现黄色多角形斑块,湿度超85%时迅速蔓延至整株。软腐病常见于7-8月连续阴雨天气,主要危害茄子、辣椒等茄果类,病原菌从果实伤口侵入,导致果肉软化成水渍状,溢出黄褐色黏液并散发腐臭味,严重时整株倒伏。白粉病在干湿交替季节多发,尤其影响黄瓜、南瓜等瓜类作物,初期叶片正面出现白色粉状小点,逐渐扩展成片状霉斑,导致叶片卷曲枯黄,光合能力下降50%以上,滇中地区大棚种植因通风不良更易爆发[1]。
1.2 高发虫害
蚜虫在云南全年发生,早春3-4月集中危害莴笋、菠菜等叶菜,群集于菜心嫩叶背面刺吸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畸形,同时传播花叶病毒病,滇东北冷凉地区虫口密度最高。小菜蛾幼虫昼夜取食,尤其偏好甘蓝、芥菜,初孵幼虫钻入叶肉形成潜道,3龄后穿出叶片啃食叶肉,留下透明表皮呈“天窗”状,滇南地区因冬季温暖可发生8-9代。斑潜蝇主要危害四季豆、豇豆等豆科蔬菜,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片表皮产卵,幼虫孵化后在叶肉内蛀食形成蛇形弯曲隧道,虫道初期呈白色渐变为褐黑色,严重时叶片脱落,滇西干热河谷地区4-5月为危害高峰期。
2.病虫害发生特点
2.1 气候条件影响显著
云南立体气候特征导致病虫害发生呈现明显季节性。雨季(6-9月)持续降雨使田间湿度长期超过80%,霜霉病孢子借助雨水飞溅在白菜、油菜叶片间快速传播,软腐病菌通过果面伤口侵入茄果内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菌繁殖周期缩短至3-4天。旱季(11-4月)昼夜温差大,日均温15-25℃的环境加速蚜虫繁殖,单头雌蚜可产卵50-80粒,斑潜蝇完成一代仅需20天,虫害扩散速度较雨季提升2倍。滇中、滇南等昼夜温差大的区域,白粉病菌夜间借助露水萌发,白天干燥环境促进分生孢子扩散,形成病害循环[2]。
2.2 连作加重病虫害
山区耕地有限导致连作问题突出,连续种植茄子的地块中,根结线虫通过根系伤口侵入形成根瘤,阻碍水分吸收,病株率随连作年限显著增加。长期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壤中,菌核病菌以菌核形态存活3-5年,翻地时随土块移动扩散至全田。滇南热区全年种植瓜类,白粉病菌在残株上越冬后通过气流传播,次年侵染提早15-20天。连作还造成土壤微量元素失衡,植株抗病力下降,如缺钙加重番茄脐腐病,缺钾导致辣椒易感疫病。
2.3 防治意识差异大
偏远山区农户缺乏病虫害识别能力,见虫就喷药现象普遍,使用敌敌畏等广谱农药导致瓢虫、草蛉等天敌减少,反而加剧蚜虫反弹。城郊规模化基地采用综合防控,例如在叶菜区架设2.5米高防虫网阻隔粉虱,使用性诱剂捕杀小菜蛾雄蛾降低交配率。滇东北高海拔地区农户习惯混合施用3-4种农药,加速害虫抗药性产生;滇西示范基地则推行“见虫选药”原则,配备手持放大镜指导精准施药。技术推广力度不均衡导致防控效果差异显著,接受过培训的农户化学农药用量减少。
3.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3.1 农业防治基础措施
云南蔬菜种植需优先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抗病品种,如抗霜霉病白菜“滇绿1号”在雨季保持叶片蜡质层增厚,延缓病菌侵染;耐病毒病番茄“云红2号”通过基因改良减少蚜虫传毒概率。实施轮作时,建议叶菜收获后改种大蒜、洋葱等葱蒜类作物,其根系分泌的蒜素可抑制青枯病菌存活,轮作周期不少于2年。土壤处理需在定植前30天深翻30厘米以上,利用紫外线杀灭表层病原菌,酸性土壤每亩撒施生石灰50公斤,中和土壤酸性同时补充钙元素,预防番茄脐腐病。
3.2 物理防控阻断传播
育苗期使用40目白色防虫网搭建小拱棚,网眼密度既能阻挡斑潜蝇成虫侵入,又不影响通风透光。黄板悬挂高度随作物生长调整,苗期距地面50厘米,成株期升至植株顶端10厘米处,每亩均匀布置20块,板面粘虫面积达70%时及时更换。糖醋液配制按红糖3份、食用醋4份、白酒1份、清水2份混合,装入废弃矿泉水瓶,瓶身扎孔后悬挂于豆角架两侧,夜间利用成虫趋化性诱杀斜纹夜蛾,每5天补充一次挥发液[3]。
3.3 生物防治替代农药
蚜虫防控可在早春虫害初发期投放蚜茧蜂,每亩2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天,蜂卡悬挂于植株中部叶片背面避免阳光直射。防治菜青虫选用螟黄赤眼蜂,按1头蜂防治50粒卵的比例,在成虫产卵期悬挂蜂卵卡于甘蓝田周边。生物农药施用需把握时机,白粉病初现白斑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重点覆盖叶背霉层;小菜蛾幼虫2龄前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800倍液喷雾,药液加入0.1%红糖可延长菌体活性。
3.4 科学用药精准减量
霜霉病防治选用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重点喷施叶背气孔密集区,间隔7天连用2次。蚜虫治理优先使用吡虫啉可溶液剂,针对嫩梢部位定向喷雾,避免全株覆盖。实施药剂轮换时,将有机磷类毒死蜱与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氟氰菊酯交替使用,每季每种药剂限用1次。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速效化学农药在采收前15天停用,叶菜类优先选用半衰期短的苦参碱,确保上市蔬菜农残达标。
4.推广实施建议
4.1 技术本地化改造
针对山区农户文化水平差异,开发图文结合的方言版技术手册,采用哈尼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语言标注关键步骤,例如用连环画形式展示生物农药配制流程。推广重量低于3公斤的电动喷雾器,配备可拆卸电池组,适应梯田地形移动需求,在乡镇设立充电及维修点。针对网络信号薄弱区域,制作防控技术音频包,通过村广播定期播放施药时机选择、器械清洗等实操要点。
4.2 示范带动效应
在西双版纳、曲靖、红河等主产区建立20亩以上示范田,划分防虫网覆盖区、天敌释放对比区,设置解说牌。每月组织“田间开放日”,由技术员演示黄板悬挂高度调整、糖醋液更换周期等细节操作。选取示范户跟踪记录防控效果,通过微信短视频分享辣椒疫病控制实例,形成可复制的区域防控模式。
4.3 政策支持引导
省级财政设立绿色防控专项补贴,按每亩50元标准奖励连片使用防虫网的农户,蚜茧蜂卡通过乡镇农科站免费申领。联合云南农职学院开设半年制培训班,课程包含无人机植保操作、天敌保育技术等内容,结业学员纳入村级技术员队伍。将绿色防控纳入“一村一品”考核指标,对达标村镇优先安排节水灌溉项目资金。
结语:
云南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需兼顾生态效益与农户接受度,通过优化种植管理、强化生物防治替代,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依赖。未来应加强基层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区域性病虫害预警体系,推动云南蔬菜产业向安全、高效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姣娣. 娄底市蔬菜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对策研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5,(1):88-92.
[2]冒慧颖,陆佳浩,周成. 松江区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J]. 上海蔬菜,2022(1):43-46.
[3]高艳卫. 蔬菜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分析[J]. 种子科技,2023,(1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