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资源管理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李强

身份证:360731199409237659

引言

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的物质基础,其数量有限性与需求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土地资源管理存在利用粗放、规划失衡及生态保护不足等问题,导致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现象,威胁着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转变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生态保护与功能协调,已成为当前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1 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需从价值定位、问题剖析及原则确立三个层面构建基础认知体系。

1.1 价值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支撑、经济保障及社会稳定三个维度。在生态支撑方面,通过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其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在经济保障方面,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为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及城镇建设提供空间载体,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在社会稳定方面,通过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城乡用地统筹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与发展平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支撑。

1.2 现状问题剖析

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利用效率偏低、生态功能退化及规划衔接不足等问题。部分区域存在土地粗放利用现象,闲置土地与低效用地并存,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等生态问题,削弱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存在功能冲突与空间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影响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发挥。

1.3 基本原则确立

土地资源管理需遵循可持续性、系统性及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实现代际公平;系统性原则强调将土地资源视为有机整体,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需求,避免单一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公平性原则注重区域间、城乡间的土地资源配置均衡,保障不同群体的土地权益,促进协调发展。

2 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核心策略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依托科学的管理策略,通过规划引领、利用优化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力,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效能。

2.1 规划调控策略

规划调控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龙头,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构建 “多规合一” 的规划体系,整合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明确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及城镇开发边界,严格管控土地用途转换;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与生态环境反馈,对规划进行科学修订,增强规划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2.2 利用优化策略

利用优化旨在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集约节约利用。推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通过旧城镇改造、旧厂房更新等方式,挖掘闲置土地潜力,减少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强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制定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标准,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优化农业用地利用结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轮作休耕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推进农用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 生态保护策略

生态保护是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需构建全链条的生态保护机制。实施土地生态修复工程,针对退化土地、污染地块开展综合治理,恢复土地生态功能;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减少过度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推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增强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区域给予合理补偿,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激励生态保护行为。

3 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确保土地资源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需从制度、技术及参与机制等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3.1 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撑。健全土地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土地产权归属、利用规则及保护责任,为管理实践提供法律依据;建立土地资源管理考核机制,将土地集约利用、生态保护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压实管理责任;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用地市场配置等改革,激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生动力。

3.2 技术支撑体系强化

技术创新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高效且精准的技术支撑,推动管理模式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通过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跨部门整合、全流程共享与实时动态监测,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可快速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精准捕捉土地类型变化、边界调整等信息,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及生态环境状况,为资源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撑。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土地利用趋势预测模型与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实现对耕地保护红线预警、建设用地扩张趋势等的精准预判,为土地规划调整、政策制定等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显著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3.3 公众参与机制完善

公众参与是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成效的重要途径。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土地规划、利用等信息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构建多元化参与平台,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吸纳公众意见,促进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土地节约与生态保护意识,形成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的协同管理格局。

结束语

土地资源管理策略的优化与实施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 对平衡资源保护与发展需求、保障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的研究,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的价值定位与基本原则,阐述了规划 了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及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 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跨区 推动管理策略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系统性治理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明勇, 纪宇棋, 李作为. 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思考[J]. 中华建设, 2025, (07): 65-67.

[2]珍惜保护土地资源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N]. 淮南日报, 2025-06-25 (004).

[3]张伟. 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智能预警机制研究[N]. 安徽科技报, 2025-06-25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