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米佳
身份证号码:130123198403293633
摘要:档案数字化是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成为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重点分析了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术等方面。通过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可以确保档案数字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保障数字档案的长期有效管理。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保护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数字化已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趋势。为了确保数字化档案在存储、传输和管理过程中不受到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或丢失,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讨论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如何应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保护和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技术来提升档案数字化系统的安全性。
1.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1.1 保护档案机密性与隐私
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诸多档案蕴含敏感资料,例如个人信息、财务信息或国家秘密。若此等资料未得妥善保管,一旦泄露,将构成严重威胁于个人隐私、企业运作及国家安全。数字化档案有利于储存与传递,也使其面临网络环境之风险,易受非法侵入或窃密威胁。档案电子化之后,档案资料转换为电子形态,数据之完整性及精确度对其应用效用具有直接影响。若数字化档案在保存、传输或处理阶段遭遇数据篡改、毁损或遗失,将显著降低档案的实效性与法律约束力。
2.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2.1 数据加密技术
在密码学对称加密领域,选取一种加密技术(例如AES、DES、RC4等),随后创建一个密钥,对加密前的原始数据施以该密钥进行加工,得到密文。仅凭相同密钥方可将密文还原为初始数据。数据加密过程中,将明文划分为等长片段,采用密钥及加密技术对数据分块实施加密处理,生成相应的密文。在数据解码过程中,采用一致密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恢复原始的明文信息。对称加密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加密与解密的高效性,适用于海量数据管理[1]。
非对称加密法采用成对密钥执行加密与解密操作,公钥系公开信息,可随意传播,私钥需严格保守秘密。在非对等加密算法中,发送方以接收方之公钥对信息实施加密,仅私钥持有者可解密并还原原始信息。生成一对密钥对,即公钥私钥。发送方以接收方的公钥对信息实施加密,将加密信息传递至接收者。接收方运用其私钥对加密信息执行解密操作,获取初始明文信息。典型非对称加密算法包括RSA、ECC等,该研究采用RSA算法,通过大整数分解的复杂性来实施加密,椭圆曲线数学原理被ECC所采用,具备同等安全等级的更短密钥。非对称加密之优势,体现在密钥交换的安全性方面,公钥传输时不会泄露私钥,攻克了对称加密算法中密钥传输难题。
2.2 身份认证技术
在实践层面,密码验证机制普遍运用哈希函数对密码数据进行处理,保障密码存储安全。具体流程是:用户需输入用户名及密码进行登录,系统采用哈希算法(例如SHA-256)对用户输入的密码进行加密处理,与数据库内保存的密码散列值进行对照。旨在抵御密码遭受强力破解,可选用密码加随机数法,在原有密码中嵌入随机盐值,增强密码破解防御力[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依托用户生物特性实现身份验证,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面容、虹膜等识别方法较为常见。具体实施过程中,用户生理信息经感应设备搜集,运用图像处理手段提取出关键数值(例如指纹的纹理、面部关键点等)。这些特征值将保存在数据库内,用户角色模板。在身份核实过程中,用户复经特定设备(诸如指纹扫描器、摄像头等)执行生物特征搜集,系统通过将采集到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对比,以核实用户身份[3]。
2.3 访问控制技术
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中,系统将用户分派至各异的角色,每个角色关联一组权限,而非独立授予每位用户权限。RBAC模型通常包含三个核心要素:用户、主体与授权。以该法进行,管理者仅需进行角色与权限的对应配置,无需为每位用户独立设置权限,简化了权限管控的繁杂程度。RBAC也采纳以工作职能为基础的角色设定,确保权限配置与组织内部职能相匹配。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ABAC)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更细致的粒度控制特性。于ABAC之中,访问决策考量用户属性、资源属性及环境条件等多重因素。具体实施方法为,系统基于多个属性(诸如用户身份、角色、时间、地点、数据类别等)进行定义,并基于这些属性进行动态访问权限判定。用户、资源与环境属性于访问请求时实时进行评估。ABAC模型的优势体现在其卓越的灵活性与精细粒度管控能力,适用于繁杂的权限管控情境,特别是在组织架构繁复、用户需求多元化的情境中。
2.4 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系基于公钥密码学原理构建,主要用于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核实数据出处。发送方以其私钥对数据执行加密操作,以生成数字签名,将数字签名及数据一并传递至接收者。接收方于接收数据之际,采用发送者公钥对数字签名实施解密,与所收数据进行对照。
哈希函数可将任意长度数据映射成固定长度的哈希值,在数据完整性维护领域,应用于迅速识别数据变动情况的技术。再具体操作中对数据执行哈希运算(例如采用SHA-256算法),生成一个特定长度的哈希码。哈希值具备唯一性特征,即便数据变动细微,哈希值发生显著波动。在具体的实践中,哈希值通常应用于数据完整性的验证。档案资料在保存或传递过程中,系统将计算并存储其哈希码,用户可随时重新计算数据哈希值并与原始哈希值进行对照。若对比结果相符,数据真实性得以保障;若存在差异,数据可能已出现变动。
2.5 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技术
全面数据备份是指每次执行备份操作时,对全部数据进行一次完整复制,仅对自上次备份后发生变更的数据进行备份,差异化备份涉及自上一次完整备份以来所发生的数据变更。灾难恢复技术依托容错机制与自动化恢复流程的设计,确保系统故障发生时,快速数据恢复,缩短服务中断时长。灾难应对措施通常涵盖设定恢复时间目标(RTO)与恢复点目标(RPO),定期实施恢复训练,确保灾难实际发生时系统与数据的高效恢复。
结语
档案数字化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显著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为了保护数字档案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护档案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身份认证技术能够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档案数据,访问控制技术则能通过精确的权限管理保障档案的安全性。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为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全面保障,促进了档案管理向更加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台内外,2025,(02):19-21.
[2]看卓措.数字化助力提升高校档案品牌建设[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4,(12):87-89.
[3]罗伟华.信息时代下的教育局文书档案管理优化路径[J].办公自动化,2024,29(24):75-77.
作者简介:米佳(1984-),男,汉族,本科,河北石家庄人,就职于河北特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档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