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冉启伟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404100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常使学习陷入枯燥。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生活模拟等生动场景,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体验,如以“交通路口”模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以“社区居民议事会”让学生体验权利义务关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转变。同时,该方法紧密联结理论与生活,为学生提供感性认知材料,助力知识内化,避免机械记忆。此外,依托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过程中,沟通协作与实践能力得以锻炼,更能深刻体会道德法治规范的现实意义,进而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从知识掌握到行动转化的育人目标。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忽视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性,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削弱了课程的育人功能。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缺乏参与和互动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激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动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源泉,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与父母沟通”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矛盾的真实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更深刻地理解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与父母相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维护国家安全”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国家安全的纪录片、新闻报道等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激发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学法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的情境和情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学习“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在情境体验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网络生活新空间”后,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安全情境模拟活动,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正确使用网络。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情境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法治观念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五、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一)现存问题剖析

在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面临三重困境:其一,情境创设的效度不足,部分教师脱离学情与教学目标设计场景,导致情境内容空洞或偏离主题,难以引发学生共鸣,使教学沦为形式化表演;其二,学生参与呈现两极分化,性格外向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导课堂活动,而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因缺乏自信、害怕出错,在角色扮演、讨论环节中处于边缘地位,削弱了教学的全员覆盖性;其三,课堂时间管理失控,由于情境活动涉及互动、讨论、展示等多个环节,教师若未提前预估节奏,易出现活动超时、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影响课程进度的连贯性。

(二)优化策略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三方面优化教学实践:首先,强化情境设计的精准性,教师需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深入调研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将真实案例、热点事件融入情境,同时设置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情境的启发性与实用性;其次,推行分层参与机制,通过差异化任务分配与小组合作模式,为不同层次学生定制角色与任务,如为能力较弱的学生安排资料收集、辅助发言等基础性工作,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总结汇报、创意设计等挑战性任务,并通过小组互评、积分奖励等方式增强内向学生的参与动力;最后,完善课堂时间调控体系,教师在备课时应细化活动流程,预设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并在课堂中运用倒计时提醒、小组竞赛等方式把控节奏,同时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熟悉活动规则,确保教学活动高效有序推进。

六、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行为习惯。尽管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教师不断提高情境创设质量、关注全体学生参与、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等改进措施,能够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高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雅.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

[2]郭爱燕.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智慧少年,2023,(11):0051-0053.

[3]张静.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究[J].中学政史地 (教学指导),2024,(03):8-11.

DOI:10.27228/d.cnki.gnmmu.2023.0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