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刘江

伊金霍洛旗应急综合服务中心 邮编 017200

摘要: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宛如潜藏暗处的 “不定时炸弹”,频繁突袭,给流域内民众生活及生态环境带来沉重打击。本文深度聚焦于此,率先深入剖析灾害特性,进而开创性地构建起集精准监测预警、高效应急响应、全方位救援保障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并清晰明确实践关键要点,致力于大幅提升小流域抵御水灾害的韧性,为防灾减灾事业开拓崭新路径,注入全新活力。

关键词: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监测预警

引言

小流域受独特地形地貌制约,山峦起伏、河道狭窄,加之降水极易快速汇聚,致使突发水灾害来势汹汹,短时间内便可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瞬间摧毁周边设施,威胁生命安全。传统应急举措在面对这类瞬息万变的灾害时,往往力不从心。当下,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人类活动又改变流域水文条件,故而构建科学完备的应急处置体系,已成为守护小流域安全、推动区域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小流域突发水灾害特性与挑战

1.1 水灾害类型与成因复杂性分析

小流域水灾害类型丰富多样,涵盖山洪暴发、泥石流肆虐、滑坡频发等。山洪常因短时间强降雨,河水迅速上涨溢出河道所致;泥石流则多在暴雨冲刷下,裹挟大量泥沙、石块奔腾而下;滑坡往往是山体受雨水浸润,土体抗滑力降低引发。在某山区小流域,一场短时强降雨后,短时间内河道水位暴涨 3 - 5 米,引发山洪。其成因复杂,自然因素方面,暴雨强度、地形坡度、土壤质地相互交织,如陡峭山坡搭配疏松土壤,遭遇强降雨便极易触发灾害。人为因素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植被、改变水系,以及过度开垦加剧水土流失,都大大增加水灾害发生概率,给灾害防治带来极大挑战。不合理的道路修建截断天然排水通道,使水流不畅,加大灾害风险。

1.2 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从时间分布看,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多集中于雨季,尤其是主汛期,短时强降雨频繁时段,灾害发生率显著升高。以某山区小流域为例,近十年间 80% 的灾害事件发生在 6 - 8 月。空间上,多发生于上游山区、河道弯曲及地势低洼地段。上游山区地势落差大,汇流速度快;河道弯曲处水流不畅,易形成壅水;地势低洼地则成为洪水汇聚区。在某小流域,上游山区在强降雨后 1 - 2 小时内便出现洪水。精准掌握这些时空分布特征,对提前布局监测预警、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意义重大。依据时空特征,可在关键区域提前储备防汛物资。

1.3 现有应对机制的短板与困境

现有应对机制存在诸多短板。监测方面,站点稀疏、设备老化,难以实时精准捕捉水灾害前期征兆,如部分小流域雨量监测站点间距过大,无法精确监测局部强降雨。预警环节,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时效性差,部分偏远地区居民难以及时获取预警信息。在某偏远山村,因预警信息传递延误,村民未能及时撤离。应急响应时,部门间协调不畅,物资调配效率低下,救援力量难以快速集结。且缺乏常态化演练,实际应对时手忙脚乱,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水灾害场景,急需全面革新。部门间职责不清,导致救援物资调配混乱。

二、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应急处置体系构建

2.1 精准监测预警系统搭建策略

构建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应急处置体系时,精准监测预警系统是关键。首先,需布设高密度的雨量监测站和水位监测站,实时采集降雨量和水位变化数据。例如,在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增加监测站点密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其次,利用先进的气象预报技术和水文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提前量。例如,通过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提前预测降雨强度和范围,为应急响应提供时间缓冲。此外,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2.2 高效应急响应机制设计要点

高效应急响应机制是应对小流域突发水灾害的核心。首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例如,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各部门的救援行动。其次,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物资调配、交通管制等内容。例如,针对不同等级的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此外,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例如,定期组织模拟灾害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3 全方位救援保障体系规划思路

全方位救援保障体系是确保应急处置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首先,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工程等多领域人员,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救援。例如,组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补充专业救援力量。其次,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救生设备、医疗用品、食品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例如,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定期检查和更新物资。此外,建立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确保救援车辆和人员能够快速通行。例如,与交通部门合作,制定应急救援交通保障方案。

三、应急处置体系的实践要点与保障措施

3.1 协同策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把控

在实施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应急处置体系时,需把控关键环节。首先,确保监测预警系统的稳定运行,及时准确地提供灾害信息。例如,定期维护监测设备,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其次,加强应急响应的协调性,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例如,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此外,强化救援保障的及时性,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能够迅速到位。例如,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物资。

3.2 实践效果评估指标与方法

评估应急处置体系的实践效果是优化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灾害损失减少率、人员伤亡率、应急响应时间等。例如,通过对比灾害发生前后的数据,评估体系的实际效果。其次,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专家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例如,邀请专家对应急处置过程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应急处置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应急响应流程。

3.3 基于实践反馈的体系持续优化

根据实践反馈对应急处置体系进行持续优化是提升体系效能的关键。首先,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各部门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设立反馈热线和在线平台,方便公众反馈问题。其次,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例如,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应急预案,增加应急演练的频率。此外,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提升体系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结论

小流域突发水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宛如为小流域防灾减灾筑牢坚实壁垒。通过不断完善这一体系,显著降低灾害损失,守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未来,应时刻紧盯灾害演变趋势,持续创新体系架构,强化实践应用效能,让小流域在面对突发水灾害时更具韧性,全力守护流域的安宁与和谐。后续可借助人工智能优化监测预警模型,提升预警精准度;深化部门联动,实现救援力量的秒级响应;推动公众防灾教育常态化,增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全方位提升小流域应对水灾害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杨存,李溢,徐绪堪.情报需求驱动的水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情报体系构建[J].情报工程,2024,10(02):52-62.

[2]王赢.基于区块链的城市水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情报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2022,41(15):8-11

[3]徐绪堪,高伟,高林,等.情报视角下城市型水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情报分析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1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