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赋能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
周莹
包头市昆都仑区第一实验小学 014010
摘要:在语文教育的百花园中,故事教学法宛如绽放的绚丽花朵,以其独特魅力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蓬勃生机。它打破传统教学的刻板枷锁,将文字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课堂化作充满奇幻色彩的探索乐园。学生在故事的牵引下,主动叩响语文知识的大门,不仅学习兴趣被充分点燃,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塑造品格,为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开辟了全新路径,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长与快乐。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效果;学习兴趣
引言
语文是传承文化、启迪智慧、涵养心灵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启蒙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键阵地。然而,当下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仍被传统教学模式所束缚,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枯燥的讲解分析,使得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在 “双减” 政策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背景下,寻求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故事教学法凭借其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将语文知识巧妙融入故事之中,为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
一、故事教学法赋能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研究的重要意义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喜爱。故事教学法以精彩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丰富的情感为载体,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在故事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奇妙的世界,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事的发展,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被故事所吸引,他们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课堂的参与度与活跃度得到显著提升,学习效果也将随之增强。
1.2 深化知识理解,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故事教学法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具体的故事内容相结合,使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通过对故事的阅读、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字词的用法、句子的结构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同时,故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多元文化和深刻道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讲述和讨论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全方位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为其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传承文化价值,塑造学生精神品格
故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经典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内容,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勇敢、善良、坚韧等美好品质,他们的经历和选择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课堂活力不足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流。许多教师习惯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将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课堂上缺乏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和生动的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往往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难以产生兴趣和参与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课堂活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2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习主动性欠缺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而没有机会自己去分析和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欠缺,他们习惯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脱节,教学效果受限
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脱节现象较为突出。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写作技巧,而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和个性。
三、故事教学法赋能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实践路径
3.1 优化故事资源选择,契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
优化故事资源的选择是故事教学法赋能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挑选适合的故事资源。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引入与诗词相关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与《静夜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故事资源的选择应注重多样性,包括经典童话、历史故事、现代儿童文学作品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3.2 创新故事呈现方式,增强课堂互动与体验
创新故事呈现方式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将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述《西游记》的故事时,播放相关的动画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体验故事内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通过创新故事呈现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者,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构建故事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持续改进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故事教学法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在故事教学中,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角色扮演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通过构建故事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故事教学法为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传承文化价值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尽管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等问题,但通过优化故事资源选择、创新呈现方式、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能够充分发挥故事教学法的独特魅力。未来,持续推动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与创新,必将助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洪锦扬,雷云.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25,14(05):108-111.
[2]柴新明.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成才之路,2025,(03):113-116.
[3]王媛媛.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段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