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
杨月娟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金鸡镇中心小学石龙教学点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德育工作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德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为切入点,分析其在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中的实践作用和策略路径,并通过问题剖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认为,小学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和家校合作的多重功能,构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体系,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德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极具可塑性。此阶段的德育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贴合学生心理特点。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更应重视德育内容的渗透与引导。然而,目前不少小学德育工作仍存在内容空泛、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将围绕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进行探讨,重点分析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的主要策略及改进路径,旨在提升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价值观与品德的初步形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接受力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班主任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例如,通过讲述英雄人物故事、组织主题班会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友善、责任等道德价值的内涵,从而促进内在品格的培养[1]。
1.2 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深远影响。班主任通过制定班规、实施日常监督、开展行为评价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守时、守纪、讲文明等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天的晨检中检查学生仪容仪表,在课间提醒学生文明休息,逐步强化行为规范意识。
1.3 促进班级管理的和谐有序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也有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班主任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二、小学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中的主要策略
2.1 结合课堂教学开展道德渗透
课堂教学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将德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可借助语文、品德与社会等课程,通过教材内容中的人物言行、情节冲突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抉择。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讨论“诚信”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失信行为,激发学生对诚实守信的认同;在数学考试中强调诚实守纪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体验中都能触及道德意识,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2]。
2.2 构建多元化教育活动平台
单一的课堂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班主任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参与度与感染力。如开展主题班会、道德讲堂、校园实践、社区服务、节日感恩活动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真实意义。比如,举办“学雷锋月”活动,鼓励学生为同学服务、参与学校卫生清洁等,不仅增强了责任意识,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助人为乐的幸福感。这类活动通过“做中学”、“行中悟”的方式,促进道德认同向行为转化。
2.3 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机制
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实现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理念和目标上的协同统一。可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在校与在家的综合了解,形成教育合力。尤其在行为规范的培养中,家校应共同设立标准,如统一作息安排、共同督促作业完成、家庭文明用语等。班主任也可以提供个性化建议,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从而形成“学校教育主导、家庭教育辅助”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改进路径
3.1 教育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
当前部分班主任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仍习惯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缺乏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兴趣点的充分考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削弱德育实效。因此,应提倡情景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方案[3]。比如,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时,不妨组织一场模拟法庭、辩论会或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道德体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2 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当前小学德育实践中,多数评价仍停留在简单的“红花贴纸”“纪律处分”层面,缺乏对学生内在发展过程的关注。应构建科学、动态的评价体系,如引入成长记录册、自我反思日志、同伴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德育行为的全过程与变化趋势。通过量化与质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既激励先进,也帮助后进学生看到自身进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客观性与指导性。
3.3 班主任专业发展需求亟待加强
在多重角色压力下,班主任往往将精力集中在事务管理和教学任务中,而忽视了德育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现实中也有不少教师缺乏心理辅导、行为干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应对问题学生时手段单一、成效不佳。因此,学校应为班主任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平台,如组织德育工作坊、心理教育专题讲座、观摩先进班级管理经验等,帮助班主任持续优化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总结:小学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确立。通过将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有机结合,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家庭协作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能够大幅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渗透力。同时,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需共同努力,从制度设计、资源配备、专业培训等层面给予支持,助力班主任队伍不断发展完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仲伟. 优化班级管理 主导德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 [J]. 智力, 2023, (05): 163-166.
[2]殷星. 优化班级管理,实施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 [J]. 求知导刊, 2023, (03): 104-106. DOI:10.14161/j.cnki.qzdk.2023.03.027.
[3]李世友.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策略 [J]. 教书育人, 2022, (28):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