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导向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卜楠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承担着个性化育人的功能。劳动教育导向下的英语校本课程,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劳动价值、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当前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多聚焦语言技能拓展,对劳动教育的融入重视不足,导致课程育人维度单一。因此,探索劳动教育导向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路径,对丰富课程内涵、落实全面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导向下开发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一)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
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的融合是五育融合的具体体现。劳动教育导向的英语校本课程能将语言知识传授与劳动观念培养结合,让学生在“用英语学劳动、在劳动中学英语”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的统一,落实全面育人目标。
(二)提升英语校本课程实用性的关键路径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需体现校本特色与实践价值,劳动教育导向能为课程注入生活气息与实践内涵。通过劳动主题的语言学习,如职场英语、劳动技能表达、劳动文化对比等内容,能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与社会需求,增强校本课程的实用性与吸引力,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二、劳动教育与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在契合性
(一)价值理念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倡导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价值理念,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相契合。英语校本课程通过劳动主题的语言材料,能传递劳动精神与职业素养,让学生在跨文化对比中理解不同文化的劳动观念,形成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劳动价值观。
(二)内容载体的互补性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与拓展性,劳动教育涵盖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创意劳动等丰富领域,为课程提供多元内容载体。劳动场景中的语言交流、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劳动成果的英语呈现等,能将语言学习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语言工具—劳动实践—素养发展”的互补关系。
三、劳动教育导向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目标模糊,劳动元素融入不足
部分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目标仅聚焦语言技能提升,未将劳动教育目标纳入课程规划,劳动元素的融入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课程内容设计中劳动主题零散分布,未能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导致劳动教育与语言学习脱节,无法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二)内容体系单薄,与劳动实践脱节
现有英语校本课程的劳动相关内容多停留在词汇列举或文本阅读层面,如“职业名称”“劳动谚语”等,缺乏与真实劳动场景的结合。课程内容未涵盖劳动技能表达、职场沟通技巧、劳动问题解决等实践性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在劳动场景中运用英语的需求,内容实用性不足。
(三)实施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多采用课堂讲授、资料阅读等传统方式,缺乏劳动实践与语言应用相结合的活动设计。学生鲜有机会在真实或模拟的劳动场景中运用英语完成任务,如用英语介绍劳动流程、解决劳动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等,实践环节的薄弱导致劳动教育与语言学习的融合流于形式。
(四)评价机制片面,忽视劳动素养发展
校本课程评价侧重语言知识掌握与技能表现,缺乏对劳动素养的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聚焦词汇记忆、对话表演等语言成果,未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劳动观念转变、劳动能力提升、合作精神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反映课程的育人效果。
四、劳动教育导向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确立“语言+劳动”双维课程目标
构建阶梯式双维目标体系,语言目标聚焦劳动相关的词汇表达、语篇理解、交际能力等,如“掌握职场英语核心词汇”“能用英语描述劳动流程”;劳动目标涵盖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等,如“理解不同文化的劳动观念”“培养团队协作的劳动习惯”。双维目标相互关联,确保语言学习与劳动教育同步推进。
(二)构建主题式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文化—劳动创新”四大主题模块构建内容体系。劳动认知模块包含劳动词汇、劳动名言、劳动科学知识等基础内容;劳动技能模块聚焦职场沟通、工具使用说明、劳动步骤描述等实用语言;劳动文化模块对比中外劳动传统、职业文化差异等内容;劳动创新模块涉及创意劳动设计、劳动问题解决方案等拓展内容。各模块按难度梯度编排,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网络。
(三)设计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路径
采用“情境体验—任务驱动—实践展示”的实施流程,将语言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创设真实劳动情境,如模拟职场交流、校园劳动项目、社区志愿服务等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完成劳动任务;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如“校园劳动英语手册制作”“劳动技能英语展示会”等,引导学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与劳动素养;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如英语劳动故事分享、劳动成果英语解说等,增强课程实践性与成就感。
(四)建立多元立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知识—能力—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语言应用能力、劳动技能表现、劳动观念转变等维度。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实践记录、小组互评等方式,跟踪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轨迹;结果性评价采用综合性任务,如劳动主题英语报告、职场情境对话展示、劳动项目方案设计等,考查语言与劳动素养的综合发展。评价反馈注重肯定进步与针对性建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五、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课程开发团队建设
组建由英语教师、劳动教育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英语教师负责语言内容设计,劳动教育教师提供劳动教育专业指导,行业专家参与职场英语、劳动技能等内容的审定。通过定期研讨、培训学习等方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确保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二)优化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
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包括劳动主题英语教材、音视频材料、实践活动手册等,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库。创设融合劳动与英语的教学环境,如设立“劳动英语角”“职场模拟区”,配备劳动工具与英语标识,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利用校园劳动基地、社区实践场所等资源,拓展课程实践空间。
结论
劳动教育导向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五育融合、丰富课程内涵的重要举措,能实现语言学习与劳动素养培育的协同发展。当前课程开发中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单薄、实践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确立双维目标、构建主题内容、设计实践路径、建立多元评价等策略解决。这一过程需要加强团队建设、资源优化与动态调整,确保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双螺.校本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5,(15):27-29.
[2]赵新红.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中的渗透路径[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5):91-93.
[3]王芳.基于德育渗透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组织分析[J].中学生英语,2025,(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