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朱炳松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实验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农村小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围绕“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这一主题,立足农村实际,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策略建议,并结合课堂实践进行论证,旨在为推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提供现实路径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课堂实践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基础教育迎来了由“知识传授”向“素养发展”的重大转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课程改革不仅关注知识教学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意识的培养。然而,相较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在师资、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新课程理念在落实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其教学方式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存在明显偏差。因此,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构建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教学策略体系,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1.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农村小学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惯性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首先要帮助教师树立“教学为学而服务”的理念,明确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引导。通过校本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其真正将学生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1]。

1.2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农村小学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意义”时,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帮助理解,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引导其进行扩展思考,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尊重差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1.3 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设计更多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测量教室桌面的面积,引导其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知识的意义,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度。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融合

2.1 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小学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城市学生不同,教师应善于从农村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资源,如利用“集市上的称重”“农田的面积计算”等贴近生活的素材,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学习动力。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认识[2]。

2.2 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操作法、游戏法、实验法等,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在教学“图形与空间”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搭建模型,增强空间想象力;在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组织角色扮演式购物活动,提升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2.3 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

虽然农村学校在硬件条件方面有所欠缺,但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农村教学提供了新契机。教师可借助投影、电子白板等工具展示动态图形、动画演示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效果。如利用电子课件展示钟表指针变化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时间的计算”这一抽象内容。技术辅助不仅拓展了课堂空间,也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执行力与创新能力

3.1 建立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要推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变革,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应组织持续性、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如围绕“单元整体设计”“核心素养落实”等主题开展讲座与研修,提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转化能力。可结合“送教下乡”“网络教研”等方式打破区域壁垒,提升农村教师获取优质资源的机会,推动专业成长的均衡发展[3]。

3.2 构建教学共同体促进互助成长

教师间的专业互动是促进课堂改革的重要力量。应积极推动校内与校际之间的教学协作,形成资源共享、经验互通的教学共同体。教师可以通过教研组、网络论坛、片区联合教研等形式进行同课异构、集体备课、案例研讨,共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围绕“数学建模教学”这一课题进行实践对比与反思总结,既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也促进实践经验的积累,增强团队凝聚力。

3.3 强化教学反思与实践积累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路径。农村小学教师应养成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习惯,在每一节课后及时总结教学亮点与不足,从微小之处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学校可设立教学研究平台,鼓励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案例撰写、课堂实录等,将教学中的探索成果系统化、规范化,逐步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教研体系。通过持续反思与实践积累,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总结:总的来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改变,更需要在理念、方法与师资建设等方面实现系统重构。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与强化教师成长机制,能够有效推动数学课堂从“教会知识”向“发展能力”转型。未来,农村小学应在政策支持与校本实践双重推动下,持续探索更符合本土教育生态的教学模式,真正让每一个乡村孩子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与尊重。

参考文献

[1]马梅. 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1, (03): 187-188.

[2]栗娜.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0, (23): 44.

[3]张军怀.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19, (25):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