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陈蕾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13012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法治社会与职教双重需求:全面依法治国下,职校生法律素养关乎法治社会基础。产业升级使产教融合成职教核心模式,但实习欠薪、成果归属争议等法律风险频发。课题调研(2024.12-2025.2)显示,仅32.5%学生能识别实习协议无效条款,65.7%遇纠纷忍气吞声,凸显职教法律教育与实践脱节。

2.产教融合现实痛点:当前产教融合多聚焦专业技能,缺乏法律素养系统培育。职校传统法律教育依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泛化脱离专业,致学生“懂法不会用”;81.4%企业怕增成本,仅关注技能,不愿参与法律素养培养,形成“学校难落地、企业不愿管”困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突破传统法律素养教育“以校为本”局限,首次以产教融合为法律素养培养动态场景,提出“产教融合与法律素养双向赋能”框架——前者提供实践载体,后者提供合规保障,丰富职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理论,填补法治教育在产教融合领域的研究空白。

2.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针对产教融合各环节法律风险,开发适配课程与资源,提升学生法律实践能力、降低就业风险;明确校企在法律素养培养中的职责,减少合作纠纷、增强企业参与信心,推动职教与产业深度协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教育企业合作法律保障较成熟:德国以《职业培训法》明确企业责任,“双元制”将法律课程嵌入教学;日本《职业教育法》要求企业配专职导师负责学生法律权益。但国外研究多聚焦单一国家制度,缺乏产教融合动态中法律素养培养的系统探索,未考虑我国职教本土化特征。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呈“产教融合”与“法律素养”分离特点:前者聚焦模式创新,后者侧重课程教学改进,均未解决校企协同培养学生法律素养难题。总体上,国内外尚未形成产教融合驱动下职业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系统理论与实践方案。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核心研究内容

1.产教融合法律问题剖析:经企业访谈与案例分析,梳理出四类法律风险:合同类(,订单培养协议就业承诺模糊)、劳动权益类(实习工资不达标)、知识产权类(实训创新成果归属争议)、职业安全类(设备不安全致伤后责任难定)。

2.学生法律素养调研:以多专业为样本,问卷(发2000 份,收1863 份有效)与访谈(60 人次)显示,低年级缺基础法律知识,高年级难应用法律,工科生弱知识产权法认知,文科生少劳动权益保护了解。

3.法律素养提升路径:建“三层三阶”课程体系,“三层”为基础层(《职业法律基础》)、专业层(如机电融《安全生产法》)、实践层(模拟法庭等),“三阶”按年级分重理论、专业融合、实践;设“校企双导师”机制,企业法务参与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形成闭环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法律素养相关政策与学术文献,明确研究空白与创新方向,供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以问卷调查量化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挖掘校企双方需求与困境,确保研究靶向性。

3.行动研究法:在选2023 级机电专业(200 人,实验组,用“三层三阶”课程与校企双导师模式)、2022 级(200 人,对照组,传统教学),经“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优化提升路径。

四、实践成果与成效

(一)构建标准化提升体系

1.课程与资源建设:围绕产教融合法律教学需求,设计“基础+专业+实践”三类课程。基础层整合劳动合同法等通用法律知识,形成模块化内容;专业层结合专业嵌入行业法律要点;实践层设“合同审查”等实操模块并配套情景方案。同时搭建案例库(6 类120 个企业真实案例,按“背景—问题—路径—启示”呈现),梳理实习实训法律风险指引体系,通过课堂、线上推送助学生掌握应对方法。

2.校企协同机制:与15 家企业共建法律实践基地,开发80 余个法务辅助类实习岗位;聘30 名企业人员任校外导师,每月开展 1 次指导,参与课程设计,形成“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协同模式。

3.效果评估体系:从四维度设指标,知识维度用案例类闭卷测试,意识维度用量表调查,能力维度由企业导师评分,满意度维度收学生与企业反馈,确保评估客观。

(二)实践成效显著

1.学生法律素养提升

实验组学生法律知识测试平均得分从62.5 分提升至82.3 分,8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合同审查,78%的学生遭遇纠纷时主动维权,较对照组分别提升 25.3% 、 142.9% 、 328% 。

2.校企合作质量优化

校企合作法律纠纷发生率从 25%降至 5% ,企业对学生法律素养满意度从 45%提升至 88% ,10 家企业因学生法律风险防控能力增强,主动扩大与学校的订单培养规模。

3.院校教育改革推进

将法律素养课程纳入各专业必修课,实践课时占比提升至 50% ,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在全院推广,法律课程学生满意度从60%提升至 92% 。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产教融合与法律素养培养深度耦合,突破传统职业院校法治教育瓶颈,形成“调研诊断—策略设计—实践实施—评估改进”完整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唯有将法律教育嵌入产教融合全流程,依托校企协同资源构建“理论—实践—应用”培养链条,才能切实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破解产教融合中的法律风险困境。

未来研究需扩大样本范围,验证体系在不同区域、行业职业院校的适配性;针对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开发适配法律课程资源,确保成果紧跟产业趋势,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王利明。法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