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文本”到“生活”: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路径

作者

龚敏

太和县第五中学,安徽 阜阳,236600

摘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路径是多样的,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路径,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生活;初中;语文;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尤为重视这一特性,设置综合性学习板块,力求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探寻将文本知识延伸至生活的实践路径,是激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力的关键。

一、深挖教材文本,奠定综合性学习基础

1.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整合文本资源

部编版教材按单元主题编排,各单元文本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每个单元都蕴含着丰富的综合性学习素材。在“英雄情怀”单元,既有古代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又有现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教师可引导学生整合这些文本,开展“英雄事迹探寻与传承”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梳理不同时代英雄的特点,分析文本塑造英雄形象的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烘托等,从语文知识层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后续文本向生活拓展奠定基础。2.拓展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材文本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拓展空间是无限的。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延伸其内涵。比如学完《紫藤萝瀑布》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宗璞从紫藤萝花的兴衰中感悟生命哲理的过程。随后,开展“身边的生命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将文本中对生命的思考拓展到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在完成《桃花源记》课文学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关于“理想社会的探寻”综合性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古今中外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析,展开拓展性学习,让学生跳出教材的局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搭建文本与生活桥梁,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1.生活情境模拟,深化语文应用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热点聚焦”综合性学习中,设置“新闻发布会”情境。学生分组扮演记者、新闻发言人、专家等角色,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如“双减政策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进行模拟发布与采访。学生需要撰写新闻稿、发言稿,设计采访问题,在交流互动中锻炼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信息整合能力,实现语文知识从文本到生活情境的迁移。

2.实地调研考察,丰富学习体验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学习“家乡文化探寻”内容时,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历史古迹、民俗村落,采访当地老人,收集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资料。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将教材中关于文化传承、地域特色的文本知识与家乡实际紧密联系,回来后以调查报告、宣传文案、文化纪录片脚本等形式呈现成果,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社区服务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社区服务实践。在“关爱弱势群体”主题学习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开展慰问活动。学生提前撰写慰问信、编排文艺节目,活动后撰写活动心得与宣传稿件,呼吁更多人关注弱势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不仅提高语文能力,还培养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

4.项目式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成具体项目。比如开展“制作校园文化手册”项目,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收集、采访师生、文字撰写、排版设计等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和编辑,还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5.角色扮演与戏剧表演,增强学习体验

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如《孔乙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改编成戏剧表演。学生在揣摩角色心理、设计台词和动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6.实地考察与采访,连接语文与生活

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实地考察和采访能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古迹,采访文物保护工作者,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历史价值。回校后,学生通过撰写考察报告、制作宣传海报等形式,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综合性学习过程

1.线上资源助力学习资料收集

互联网拥有海量学习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与综合性学习相关资料。在“科幻文学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在线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查阅科幻文学作品赏析文章,观看科幻电影解读视频,了解科幻文学发展历程与创作特点。这些线上资源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为联系生活中的科技发展现象提供素材。

2.新媒体平台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在教育中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促进交流分享。学生完成“校园文化推广”综合性学习后,将制作的校园文化宣传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校内外关注;创建校园文化公众号,推送学生撰写的校园故事、文化解读文章,让语文学习成果走出校园,接受更广泛的反馈与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等方式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如研究报告的质量、作品的创意等。将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自评与互评,促进自我反思与共同进步

学生自评能让他们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互评则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和表现,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发现自己的差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结语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文本走向生活,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通过深挖教材文本、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魅力,用语文知识服务生活,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聂长青,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5.01.

[2]贾连亚,综合性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