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视阀下的城市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翟玉晓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二孩、三孩的到来必然会对家庭养育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医疗成本等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结构和状况的改变对二孩、三孩家庭形成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相配套的福利保障措施也亟需完善。
一、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对劳动力供给、社会养老负担以及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降低养育成本、激发家庭生育意愿提供了具体的政策保障和实施路径。然而,要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达到调节优化人口结构的目标,还有许多细节性的保障工作要做。相对于农村,城市家庭在子女养育中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等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有必要从生育支持体系的角度对相关保障措施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旨在减轻家庭生育负担、优化生育支持环境的政策建议与实践策略,进而为实现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家庭幸福感、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提供有益借鉴。
二、城市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照料时间和精力有限因素
养育两个或三个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城市居民的主流养育模式是由老人帮忙照顾,这种照料模式无论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对老人安享晚年生活来说,都不是最优选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变迁、延迟退休政策以及老人对晚年幸福生活的向往期盼,祖辈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有所变化,逐渐从原来的以子女需求和家庭利益为重,转变为更注重自身晚年生活质量水平,而帮助照看孙辈的意愿在逐步降低。因此,孩子父母在无法获得长辈的家庭养育支持,自己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时,那么其生育意愿就会显著降低。
(二)生活经济压力过大因素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家庭的父母在子女身上历来倾情投入,总是想尽其所能把最好的都给孩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育儿平均成本也快速上涨。在城市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包括从怀孕开始到出生后的医疗费用、日常生活费用、早教费用、幼儿园保育伙食费、特长班和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十多年连续不间断的养育和教育支出,导致家庭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生育多个孩子的直接成本越高,家庭生育风险越大,生育意愿就越低。虽然不同家庭生育二孩的成本会有所差异,但是二孩生育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生活质量,这是大多数城市居民不得不面临的经济风险。特别是城市高企的房价和巨大的抚养、教育费用让很多家庭“生不起”“不敢生”。
(三)父母职业发展受限因素
养育孩子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年轻父母虽然尽可能通过改变社交模式、转移重心、牺牲私有时间、放弃晋升机会等行为,把重心向家庭倾斜。但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环境中,高强度投入工作、节假日加班等现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特别是对女性而言,虽然二孩能够改变家庭结构,但女性在生育、抚养责任最繁重的时期与职业黄金期相重叠,必然会造成职业中断、丧失部分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可能加深来自雇主的歧视,使生育对女性职业的惩罚效应持续发挥作用,加重职业女性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因此,新生育政策虽然给予居民更多生育自由选择权,但部分职业女性顾忌到生育二孩或三孩对其职业生涯的不利影响而不得不放弃继续生育。
三、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高城市居民生育意愿的对策措施(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政策保障力度
新生育政策带来的新生儿数量的增加给资源平衡和环境承载带来巨大压力,广大群众对基础教育和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儿童养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难题。因此,尽快构建完善二孩、三孩生育家庭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如统筹构建与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需求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均衡供给体系,统筹构建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及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与服务,积极主动做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另一方面,建立托育公共服务机构,解决幼无可托的养育难题。目前,我国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以家庭为主,这给二孩、三孩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和挑战,所以应充分发挥多方优势,扩充老百姓期待的照料和教育功能相结合的托育服务资源,同时增加 2 岁以下托育服务的资源供给,着力提供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
(二)整合社区资源,夯实生育保障社会支持基础
社区是在地缘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互帮互助、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被视为连接家庭与社会、政府和市场的重要枢纽,具备为家庭提供最为直接、准确和有效服务的天然优势。一方面,要全面建设成立社区儿童照料中心。社区应充分整合资源,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开放闲置空间,通过政府购买、公办民营等方式成立社区儿童照料中心,提供差异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如全天看护、日间看护、临时看护、儿童文化中心、亲子活动中心等,满足婴幼儿托育和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帮助家庭分担儿童照顾压力,让养育者得到短暂放松、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链接区社区内外优势资源,形成养育互助共同体。例如招募社区内有能力、有意愿的全职妈妈、退休人员加入儿童照料服务的队伍,解决儿童照顾人手短缺问题。集合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定期为二孩、三孩家庭提供体检、讲座、心理辅导等服务,通过举办养育知识竞赛、育儿指导讲座、心理疏导课程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主题讲座,提升养育者科学育儿水平,释放情绪、舒缓养育压力。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
在宣传引导方面,要让人们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从之前只生一个好,慢慢地转变成为生育二孩、三孩更为合适,强调多一个孩子能够给独生子女增添一个伙伴,可以让孩子们更健康地茁壮成长,同时还可以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要让三孩政策纳入家庭计划,让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计划,再将生育计划转化为生育行为,提高生育率水平。在宣传形式方面,要实现多元化。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网络论坛、政府网站等传播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向社会宣传新生育政策,努力将政策宣传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宣传内容上,强调新生育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一项重要生育政策。帮助育龄女性正确理解新政的内涵,让育龄女性根据自身情况和生育政策科学合理地安排生育。通过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由内及外地提高人们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
参考文献:
[1]聂焱,风笑天.祖辈的儿童照料能提升生育意愿吗?——基于 23 个城市家庭的质性研究[J].江淮论坛,2022(06)
[2]臧微,徐鸿艳.生育二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兼论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J].人口与发展,202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25 年日照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视阈下的城市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ZX2025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