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现性任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

作者

黄芸

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学校 215215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概念教学是构筑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石。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任务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正逐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应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表现性任务;设计;应用

正文: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养导向,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表现性任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应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一、表现性任务的内涵与特点

表现性任务是一种评价任务,是指那些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或创造性表达来展现其学习成果的任务。这类任务不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视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策略以及情感态度。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表现性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其特点主要包括:

(一)情境性:表现性任务强调真实的(或模拟真实)任务情境,这些情境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职场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综合性:表现性任务通常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这种综合性的任务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过程性:表现性任务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更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思考、探索和合作。通过观察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水平。

(四)评价的多维度性:表现性任务的评价应涵盖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多个维度。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最终作品来收集评价信息,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表现性任务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表现性任务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或兴趣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调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二)促进深度理解与概念建构

与传统教学相比,表现性任务更注重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数学概念是如何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的,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任务的复杂性促使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促进概念框架的建构和完善。

(三)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表现性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概念,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并通过对比、优化,找到最佳策略。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促进合作学习与沟通交流

表现性任务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思想的机会。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观点,互相启发,促进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此外,任务完成后的展示与评价环节,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果、接受他人反馈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五)提升综合能力与教学反馈

表现性任务不仅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视他们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维品质、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

三、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任务的有效性和教育价值:

(一)情境真实性与生活关联性

1.情境真实性:设计的任务应尽可能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概念。这种真实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2.生活关联性:任务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综合性与挑战性

1.综合性:表现性任务应涵盖多个数学概念和技能,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挑战性: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促进深度学习。挑战性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超越现有知识水平,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三)开放性与多样性

1.开放性:任务应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完成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开放性的任务设计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多样性:表现性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实验、调查、设计、创作等。多样化的任务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目标明确与可操作性

1.目标明确: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确保任务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2.可操作性:任务应具有可操作性,即学生能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操作和探究。这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任务难度适中且易于实施。

(五)反馈及时与有效

1.反馈及时性: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2.反馈有效性:反馈应具体、明确且具有建设性,能够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他们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方向。有效的反馈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表现性任务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表现性任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

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任务目标与内容

1. 紧扣数学概念:设计表现性任务时,首先要明确所要教授的数学概念,确保任务能够直接服务于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具体化任务要求:任务描述应具体、清晰,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任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例如,在学习“加法”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计算超市购物总价的任务,明确要求他们列出购物清单并计算总价。

(二)创设真实情境

1.模拟现实场景: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分蛋糕的任务,让学生根据人数来分配蛋糕,并用分数来表示每个人得到的蛋糕部分。

2.增强情境互动性:利用多媒体、实物、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增强情境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并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识别和分类这些图形。

(三)提供必要支持

1.资源准备: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材料、工具和设备,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例如,在学习“测量”概念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尺子、量杯等测量工具,让他们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等。

2.指导与辅导: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时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和解决方案,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注重过程评价

1.观察记录: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问题解决策略、合作交流能力等。这些观察记录可以作为后续评价的重要依据。

2.及时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鼓励性评语或具体指导等方式来给予学生反馈。

(五)强化成果展示与分享

1.展示平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如课堂展示、作业展览等。这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2.经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经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设计与应用表现性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精心设计的表现性任务,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平台,促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种教学策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应用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