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错题归因分析与提分对策

作者

瞿翔

湖北省监利市朱河镇芦陵初级中学 433325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导致成绩不理想。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资源,通过对错题的归因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提分对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错题归因分析

(一)知识理解不深入

概念混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如“权利”与“权力”、“违法”与“犯罪”等。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理解不透彻,容易在答题时出现混淆。例如,在判断“某官员贪污受贿是否属于违法行为”时,部分学生由于不清楚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可能会错误判断。

原理把握不准: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点,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学生对其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在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时无法准确运用。比如在论述“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时,学生可能只能罗列一些表面的原因,而无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二)审题不清

忽略关键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关键词,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正确”“错误”等,这些关键词对答题方向起着关键作用。但学生在审题时容易忽略这些关键词,导致答题偏离主题。例如,题目问“下列行为中属于正确行使权利的是”,学生可能会将一些错误行使权利的行为也选入答案中。

不理解题意:部分题目表述较为复杂,学生难以准确理解题意。特别是在一些材料分析题中,材料内容较长,信息较多,学生可能无法快速抓住重点,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比如,在分析关于“环境保护”的材料时,学生可能没有理解材料所强调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从而在答题时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

(三)答题不规范

格式混乱:在答题过程中,学生没有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书写。例如,在回答简答题时,没有分点作答,而是将答案写成一段话,导致答案缺乏条理性和清晰性,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

语言不准确: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求答题语言准确、规范,使用专业术语。但学生在答题时常常会出现语言表述不准确、口语化严重的问题。比如,在回答关于“法治的重要性”时,学生可能会用“法治很有用”这样的口语化表达,而无法准确阐述法治在国家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分对策

(一)强化基础知识学习

深入理解概念和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区分相似概念,把握原理的内涵和意义。例如,在讲解“权利”与“权力”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如公民的选举权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让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

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制度”时,可以将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内容整合在一个思维导图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审题能力

抓住关键词:教导学生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抓住关键词。可以通过专项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练习识别题目中的关键词,并明确关键词对答题方向的影响。例如,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分析根据关键词应该如何答题。

理解题意:对于一些复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抓住重点信息。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规范答题步骤

明确答题格式: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格式,如简答题要分点作答,分析题要按照“观点—分析—结论”的步骤进行回答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规范的答题格式,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提高语言准确性: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可以通过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例如,让学生积累一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业术语,并在答题中运用。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错题归因分析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知识理解、审题、答题规范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归因分析,我们能够找到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提分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审题和答题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认真分析错题,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数字赋能作业改革,探索“双减”新路径——宁波市海曙区实施“智慧作业管理项目”的实践[J]. 李珏瑜.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3(Z2)

[2] 信息技术赋能初中生作业管理的实践探索[J]. 吴靖;王成良;王鹏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0)

[3] 智慧作业的基本原理与实践方向[J]. 柯清超;田雪松;鲍婷婷;林健;马秀芳;张思其.中国电化教育,2022(12)

[4] 信息技术赋能“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J]. 余伟彬.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10)

[5] 适应教育新生态,追求教学新水平——“双减”政策背景下智慧化校本作业体系的构建路径[J]. 林泳许.福建教育,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