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新授课的教学策略探讨
周晨媛
吴江区七都中学 215234
【摘要】新授课是教学新知识、新技能的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新授课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深度学习能提升学生在新授课中对知识理解、技能应用的维度,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以“长度的测量”为例,从概念构建、实验探究、实践应用三方面,阐述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授课;深度学习
在初中物理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学习了新授课的知识、技能,但是在实践应用环节,却无法解决相应问题。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新授课中,深度学习重视物理概念的构建过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应用,从而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长度的测量”为例,从概念构建、实验探究、实践应用三方面,阐述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中的深度学习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物理概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提出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经验中概括、提炼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实现从经验常识向物理概念转变。【1】教师通过设计系列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物理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连接学生的思维断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
(一)设计认知冲突,初建物理概念
问题1.采用目测的方式,图1中帽檐AB和帽高CD哪条长?
大部分学生通过目测会认为帽高CD长大于帽檐AB长。
问题2.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
经学生讨论,方案主要有:一、把图片裁剪,将AB和CD放在一起比较。(直接对比);二、用一根线代替其中一条边,然后放到另一条边上进行对比(间接对比)。
不管采用哪种方案,学生们都会发现帽檐AB和帽高CD的长是相等的,即原先目测的结果并不准确,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如果要得到准确的比较结果,又不能直接对比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个标准与待测的量进行比较,这个过程就是“测量”。“测量”这个物理概念就初步建立了。
(二)开展体验活动,规范物理概念
问题3.那么测量过程中选取的标准是否有要求呢?
为了进一步规范物理概念的定义,教师设计了活动:让班级中身高不同的两位学生,以各自的步长为标准,通过最后走的步数,测量教室的长。
问题4.为何同样的教室长,两位学生最终的步数不一样?即测量的结果不一致?
学生不难想到,这是因为两位学生的步长不同,即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测量过程中选取的标准是有要求的,即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于是,“测量”这个物理概念被规范成“测量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同时,还引出了“单位”这个物理概念,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是“单位”。
(三)运用信息技术,完善物理概念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物理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3】
问题5.长度的国际制单位“米”是如何诞生的呢?
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播放“1米”的诞生和发展史视频。通过展现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以及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视频资料,不仅让学生对单位“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了解物理学史的兴趣。
问题6.有了国际制单位“米”后,其他常用单位,例如“分米”、“厘米”等,是如何得到的呢?
教师利用flash软件直观、方便地向学生展示米尺的十分之一,即一分米。一分米的十分之一,即一厘米。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他单位都是以“一米”这个公认的标准得到的。
二、开展项目学习,深化实验探究
初中生对长度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学习本节课前就已知道,因此教师需要把握讲解的“度”。避免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教师忽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过多地讲解学生已了解的,内容没有深度,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已掌握长度的测量,把长度的测量上成习题练习课。通过开展项目学习,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真实体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知识技能、培养各方面能力,从而学会应用迁移,【4】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一)明确任务,项目导入
任务:自制刻度尺,测量物理书本的宽度
部分同学的刻度尺是小量程的,因为量程不够而无法进行物理课本宽度的测量,那能不能临时自制一把刻度尺?教师提供给学生一长为32cm的纸条,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纸条和一支笔,自制一把量程为0~32cm的刻度尺。此处要说明的是,选择32cm的纸条是为了能确保量程不大不小的情况下,通过折叠对称能得到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学生已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因此对“量程”并不陌生,教师无需过多讲解,但需要强调量程是个范围,即上述纸条刻度尺的量程是“0~32cm”,而不是“32cm”,这是学生的一个易错点。
(二)制定计划,项目设计
量程有了,但还缺少刻度,那么如何只用一支笔在纸条上均匀的标注刻度?部分同学能想到采用对折的方式。对折一次,得到两格,每格长16cm,即分度值为16cm。那怎样可以使分度值变小?学生不难想到对折次数越多,分度值越小。新课标提出要使跨学科实践成为物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5】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对折的方式得到均匀的刻度,实际上是数学学科中轴对称思想的应用。
同时,在上述项目设计过程中已涉及刻度尺分度值的教学。
(三)执行任务,项目实施
学生利用抽对称思想,采用对折的方式,折出痕迹,并用笔描出刻度,制成的刻度尺分度值有“16cm”、“8cm”、“4cm”、“2cm”、“1cm”的。学生尝试用自制的刻度尺进行物理课本宽度的测量时,基于学生已有的刻度尺使用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物理课本“信息快递”中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注意事项”,包括如何摆放、如何观看、如何读数以及如何记录,并让学生自己讲解刻度尺的使用要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点的补充说明,比如:纸带不平整,测量时,需要将纸带拉直;32cm长的纸带刻度尺,“0”刻度线是在纸带边缘的,为了防磨损,平时使用的刻度尺“0”刻度线标注在尺子里面一些等。
其中刻度尺的正确读数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着重讲解。以分度值1cm的刻度尺为例,学生读出的数据有“18.5cm”、“18.51cm”、“18.52”、“18.501cm”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18.5cm”是大家“一致”的结果,这是“准确值”。以“18.51cm”为例,除准确值外的“0.01cm”就是估读值,因为估读的不准确性,因此只需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可,即分度值“1cm”的刻度尺,读到十分位即可,因此“18.501cm”就多了一位,而“18.5cm”则没有估读,“18.5cm”应写成“18.50cm”。“18.52”是漏写了单位,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归纳读数的步骤,如:第一步,明确分度值;第二步,准确值+估读值(分度值下一位);第三步,单位。这样后续的刻度尺读数都可以通过上述三步骤进行校验检查。最后,教师可以引出“误差”教学。正是因为测量时要进行估读,而学生们的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种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之间的差异,就是误差。因为无法避免估读值的偏大偏小,所以误差必然且正常存在,因此它不是错误。
在上述项目实施环节,教师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将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误差的教学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突破刻度尺使用的难点。
(四)达成目标,项目展示
自制“刻度尺”项目,主要是组织学生展示自制刻度尺,并在实际测量中反思自己的制作成果,学生也可以自主评价和交互评价,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主总结成功秘诀,加深认识刻度尺。如制成的刻度尺分度值越小,测量时就更精确;对折时,每次一边对折,能使折痕更细些,刻度标注更精准;同学间两两合作的效率要比一个人完成的高等。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探究的兴趣和自制物理器材的信心,教师需要及时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但评价过程应侧重表扬和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新知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深度学习强调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真实问题的解决。【6】因此,要让新授课学习的从浅层学习到达深度学习,还需要在新授课的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教师也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调整教学。
(一)练习素材精心选取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练习素材选取上也应该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用具体事实、富有时代性、地域性特点的鲜活案例作为习题素材,检验学生新知应用情况。
例如,在长度单位选填这边,可以设计如下:
(1)某位中学生身高为165_____.
(2)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1.85_____.
(3)苏州中心大厦楼高301.8____.
(4)吴江地铁四号线主线全长41.5_____.
(5)物理课本内页纸张厚度约100_____.
(6)新冠病毒的直径约140_____.
(二)练习难度由浅入深
在知识应用环节,教师需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练习活动从基础到拓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例如,在“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这个活动之后,设计活动“测量物理书中一张纸的厚度”。学生在“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这个活动中所掌握的“刻度尺使用技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的知识在“测量物理书中一张纸的厚度”这个活动中继续延用,并再一次进行巩固。同时,学生需要进一步解决一张纸太薄不能直接测量、以及封面比内页纸厚的问题,突破“以多测少法”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课后思考,“以多测少法”还能推广到哪些类型的长度测量?
(三)练习错误高效利用
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在新授课中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展示学生的错误过程,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思考、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错误。
例如,在自制刻度尺并学习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后,设计活动“用刻度尺测量帽檐AB和帽高CD”。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是:一、读数没有估读;二、数据没有单位。这些错误主要来自于学生以往的刻度尺使用习惯,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错误。此时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测量数据,让学生自己利用上述的刻度尺读数步骤寻找里面的错误点,使学生对刻度尺的使用,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同时使其他同学从中吸取教训,获得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基于高质量问题的学习、基于微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性学习、基于思辨的学习。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在初中物理新授课堂中不仅深度理解物理概念,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且深化了实验探究,发展了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舒雁.初中物理常态课的深度学习策略——以“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7):42-43.
[4]阚宏茹,骆波.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自制密度计”为例[J].中学物理,2019,37(12):13-16.
[6]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7):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