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向明雪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但从目前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尚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辅导员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且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内容庞杂无序,不注重引入美育元素,难以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同时,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文将详细阐述美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不断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美育;心理健康;教育
美育是培养个体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个体美感或审美体验的教育。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辅导员利用艺术创作和欣赏培养个体积极情绪和情感表达,有效提高个体自我认知、积极心态,让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美育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融入美育元素积极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美育视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接触自然、艺术或欣赏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事物、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形式促进学生个体形成乐观、向上态度,并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升自我认同。同时,美育活动能为个体提供更多情感体验机会,让个体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逐步完善人格。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亦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以助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此外,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利于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唤醒学习热情。同时,可避免说教问题,潜移默化影响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而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还可实现协同效应,由此提高整体教育效果。新时代教育中,要善于从美育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美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融入美育元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是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融入美育元素来普及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提升教育吸引力和效果。审美体验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方法,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实现。经典艺术作品中往往潜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而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形成积极心态。梵高的《星空》作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可从中感受生命力量,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从中吸取战胜困难的勇气。自然风光展现出了自然之美,不断是山川湖泊、日月星辰还是烟岚云霞、花草树木均可给人以赞叹、震惊、愉悦的审美感受,可通过组织春游、秋游、户外写生、摄影等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放松身心。同时,可通过欣赏心理健康主题的影视作品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调适方法。《心灵捕手》作为经典的影视作品能帮助了解心理咨询,而《美丽心灵》影视作品可教会如何与心理疾病共处。另外,为了融合美育元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通过海报、展板、电子屏等形式来宣传专业知识。对于海报的设计,可尝试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来增强宣传内容的吸引力,再运用色彩心理学原则进行色彩搭配,后用艺术字体撰写简短、有力的宣传语和精简文字内容,以此提升宣传效果。
(二)注重个性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以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倾向于采用问卷、量表对个体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容易感到枯燥。为此,可融入美育元素展开心理健康测评,全面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再给予他们个性化指导。融合美育元素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时,可采取绘画测评方法,其主要是引导个体根据主题要求自由创作“房树人测验”、“自画像”等绘画作品,再通过分析作品中线条、色彩、构图等全面反映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扰、情绪状态。音乐联想测验亦可用来反映心理状态,其主要是通过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让个体描述自己的感受,再根据个体反应科学评估其心理压力、性格倾向、情绪状态。此外,融合美育元素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时,可采取审美体验评估方法,包括艺术作品选择测验、自然景观描述测验、影视作品观后感测验等。对于艺术作品选择测验,需注重提供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请学生选择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再根据个体的偏好评估其情绪状态、性格特征等。除此之外,创意表达评估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测评方法,其主要包括心理剧表演评估、艺术作品创作评估、沙盘游戏评估几种方式。心理剧表演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角色扮演过程、互动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方式来测评心理韧性、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全面反映心理状态。而艺术作品创作评估,主要是通过分析个体创作的绘画、摄影、短视频等艺术作品来科学评估其心理状态。
(三)强化艺术疗愈,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艺术疗愈可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效途径,帮助学生个体走出心理阴霾。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利用音乐疗愈帮助学生表达情感、释放压力。面对心理状态不同的学生,要注重播放不同风格音乐。当个体表现出悲伤的情绪时,可播放舒缓音乐,而愤怒时可播放激烈音乐,以确保情绪得到宣泄,能很好地释放心理压力。当个体陷入焦虑、恐慌的心理状态时,为安抚其情绪,可播放舒缓、平和的音乐来放松身心。同时,音乐疗愈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还发挥着积极暗示的作用,可用积极向上的音乐帮助个体建立积极认知。绘画疗愈作为艺术疗愈中的重要方法,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绘画疗愈法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要注重提供丰富材料,让个体通过自由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同时,可通过设定“我的情绪”、“我的支持系统”等主题引导个体通过绘画表达自己,促进自我认知。色彩表达、绘画故事、团体绘画也是进行绘画疗愈的有效方法,能用来支持心理危机干预。利用戏剧疗愈法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即兴表演、心理剧、团体戏剧的形式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目的。
(四)营造美的氛围,组织心理健康活动
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通过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美的氛围,促进心理健康。具体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融合美育元素组织“心灵音乐会”、“色彩心情”绘画工作坊、“戏剧减压”工作坊、“校园心理剧”大赛等艺术体验类活动,引导学生个体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并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同时,可融合美育元素组织系列审美鉴赏类活动,包括“经典艺术作品中的心理健康”主题展览、“自然之美,心灵之约”户外写生活动、“书香润心田”心理健康主题读书会等丰富活动,在分析、鉴赏艺术作品过程中感受美好、放松身心,以逐渐形成积极乐观心态。此外,要注重融合美育元素组织“我的情绪小怪兽”手工制作、“心灵树洞”书信活动、“心理健康”主题海报设计比赛等创意表达类活动。活动进行中,辅导员需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由此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时,要确保活动的设计贴合学生实际,且着重突出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避免说教,以取得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注重及时反思活动开展情况,对活动经验进行总结,便于为后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参考。
结语:在美育视角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利于发挥美育作用丰富精神、浸润心灵,让学生通过美育的滋养增强心理韧性。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辅导员要积极融入美育元素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针对学生心理方面进行测评,并通过艺术教育为学生打造美的环境,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颖.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心理学进展,2024,14(5):674-679.
[2]孙婷茹."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科教导刊,2024(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