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野趣”
洛昕溢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幼儿园 215211
摘要:大自然是最好的活教材,基于孩子们在种植地亲身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给予支持,不断调整和丰富种植活动。通过引导孩子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讨论、探索种植作物,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喜欢的方式表征,为他们带来自然化的成长,同时促进教师深入探究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种植地;自然;观察;支持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乏味的、片面的而不能引人入胜的。”大自然就是一个巨型的材料工厂,孩子们在种植地与自然万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种子的形态,作物的生长变化、照料作物的方式方法……在种植活动中学会了观察、懂得了对比,体验了合作、得到了快乐。从初遇发芽的土豆,到对比观察发芽和长根的土豆,萌发许多关于种植的问题。作为教师,重在抓住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迸发出新的探索方向,帮助孩子们萌发亲近自然、珍惜种植资源的意识。[1]
一、不一样的土豆,初探索
一天,老师带来了一袋发芽的土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可是发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经协商后一致决定在种植地里种土豆。
同样是发芽的土豆,外形上还存在一些差异。诗诗:“有的芽长,有的芽短。”宸宸发现两袋土豆的颜色不一样,有深有浅。韵涵:“有的芽还长出了小球。”初识发芽土豆和长根土豆,孩子们针对自己直观看到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南》指出3-4岁的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教师引导他们从视觉的角度对发芽土豆和长根土豆进行细致的观察,注意到土豆表面长出的芽头,从外形、颜色等方面描述两者的不同特征,为他们后续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土豆生长记,再探索
1.切土豆、种土豆
发芽的土豆不能吃,但可以让它们重回泥土,为它们创造第二次生命。阿姨示范种土豆的方法,用铲子先挖出一些土来,将土豆放入,再用土盖住土豆。秋秋学着用铲子在土地里挖出一些泥土:“这是土豆的房子。”再将土豆放入“房子”中,铲土埋好。俞皓轩说:“我的不用切块就放进去了。”
种土豆前,教师带领孩子对两种形态的土豆进行对比。在外形上,两者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例如孩子们说到了颜色的深浅不同、芽的形状不同等。在帮助下,将发芽的土豆切成块状,长出根的土豆则保留不变,目的是让孩子后续观察不同形态的土豆是否会发生不同的生长变化,让孩子们对后续照料土豆充满了期待感。
2.土豆管理员
为了防止杂草吸走土豆的养分,孩子们来到种植地清理杂草。宸宸:“以前种萝卜时一直浇水,土豆不需要吗?”教师引导孩子们初步感知土豆和萝卜植物属性的不同,认识到土豆是不需要经常浇水的,天气也有一定的原因,最近降水量相对较多,其实也是在帮土豆浇水。
《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孩子们发现浇水的次数减少了,延伸到植物间的不同属性,了解到不同作物的照料方法可能是不同的。
3.土豆成长啦
(1)土豆叶长大了!
从种下土豆的那天开始,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俊安:“叶子像水滴。”诗诗:“有的大,有的小。”米多:“茎上还有小叶子。”妍妍:“有的还是卷卷的,没长出来。”恬恬:“毛茸茸的。”
(2)土豆冒出来了!
有孩子发现种植地有了新的生机。晓梦:“土豆长出来了!”政起:“是绿的,上面还有泥土。”晓梦:“我们把它埋起来吧,不然土豆会冷到的。”冒出来的土豆被孩子们藏了起来,一步步生长的模样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3)土豆花开了!
孩子们发现土豆开花了!老师:“土豆花是什么样的?”孩子们:“花瓣尖尖的、像白色的小蝴蝶、像五角星……”诗诗:“还没完全开呢。”老师:“这是土豆花的花苞。”梓昱:“花瓣是白色,中间有黄色的花芯。”孩子们在观赏中尽情思考、大胆描述土豆花的模样,再回归到土豆花的颜色上。
照料土豆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不仅带孩子们体验照料植物的方法,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领会。通过种植土豆这一活动,孩子们感知到土豆花是白色的,像五角星;土豆的果实是结在泥土里的;土豆花开放前是花苞状态等。
三、收获土豆,深度探索
1.收获方式大讨论
收获土豆之前,孩子们开展了一场收获工具大讨论。妍妍:“当然是铲子!”宸宸:“沙池的挖泥机!”潼潼:“雪糕棒也可以。”……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想法画了下来,从生活和游戏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联系到收获的工具上,感知收获工具的丰富性。
2.挖土豆
尽管天气炎热,孩子们的热情仍然不减,用铲子将地下的“宝藏”小心翼翼地挖出。挖土豆就跟开盲盒一般,每挖一次都是一份惊喜,不知道泥土里到底藏了多少的土豆。不一会,篮筐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土豆。
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劳动的乐趣还有收获的成就感。他们认真清理茎叶,尽量避免伤害到土豆和其他植物,充满了专注和细致,体现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香喷喷的土豆美食
孩子们投出宝贵的一票,最终土豆泥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他们一起清洗、蒸熟、剥皮、捣碎、搅拌、装盒……把亲手制成土豆泥带回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起品味这份特别的礼物。
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投票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土豆美食。教师引导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虽然土豆泥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也体现了孩子们在集体决策中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种土豆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孩子们经历了种植土豆到收获土豆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用心和热情,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和种植的魅力。
在幼儿园的种植地里,当孩子们亲手播种、浇水、观察,并最终迎来收获的那一刻,他们不仅有收获了作物,更在心中种下了对大自然深刻而美好的感悟。
四、感悟与收获
1.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基于小班孩子倾向于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探究兴趣相对不稳定等特点,老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尽量多提供与孩子日常生活贴近的材料,多元且丰富,刺激孩子的多个感官,帮助孩子提升感知觉能力。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
不同的感官,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视觉上,土豆叶像“水滴”、土豆花像“五角星”等;在触觉上,土豆叶毛茸茸的……。种植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更加细致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各种问题,这种探索精神将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他们学习新知的动力。
3.鼓励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大胆表征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到:“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幼儿表征的方式应像“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样丰富,语言、绘画、手工、音乐等都可以是幼儿表征的方式。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以语言和绘画的形式存在,用语言进行表征能增进他们语言表达的活跃性,用绘画表征能有效促进他们将头脑中的观念和画面转变为视觉形式。
此外,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并且是有效的倾听。“一对一倾听”需要我们重视个别儿童,而不是一味对着集体说话,耐心聆听他们对话、自我表达,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2]
幼儿不仅收获了物质成果,还有对大自然课程的深刻感悟,就像徜徉在一趟充满惊喜的种植旅程中,载着孩子们收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洪玲.劳动教育视角下的幼儿种植活动开展策略[J].读写算,2024,(13):122-124.
[2]夏本美.基于幼儿表征解读的教师“一对一倾听”探究与实践[J].好家长,2024,(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