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防犯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张海杨 黎博 周艺 谭浩博
湖南湘潭 湖南工程学院 411100
摘要:高校是网络诈骗的重灾区。本文深入探讨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进行网络诈骗防范的宣传教育工作。文章首先剖析了网络诈骗的特征以及在校内主要遭遇网络诈骗的流程。同时,文章还诊断了高校在防诈骗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新速度慢,针对性不强,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最后,文章强调了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提出构建个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多层面的防诈骗教育体系。
关键词:防范网络诈骗 宣传教育 协同作用
一、大数据时代诈骗现状
1.1 网络诈骗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在防范诈骗宣传教育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诈骗手段日益多样化、隐蔽化,使得大学生成为易受攻击的目标群体之一。因此,针对大数据时代高校防范网络诈骗宣传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大学生财产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诈骗方式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作案方式,转向多元化,网络诈骗随之涌现。
网络诈骗主要依靠虚构事实依据,极力掩盖其真实目的,获取被害人信任,进而让被害人陷入其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达到其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目的。网络诈骗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作案工具,利用虚拟网络世界精心设计作案方式。大学校园内常见的网络诈骗方式主要包括虚假购物消费类诈骗、兼职刷单类诈骗、冒充客服进行诈骗等多种行骗方式,利用其掌握的不同被害人信息,因人而异地制定不同的行骗方案,实施精准诈骗。
1.2大学生校内网络诈骗的流程
网络诈骗相较于传统诈骗方式而言,具有其特殊性。网络诈骗主要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电子设备发送虚假网址,诱导被害人点击访问,进而使被害人陷入其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数字设备,并自如地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沟通和分享。同时,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化与创新,愿意尝试新事物,注重社交体验,对事物的想法和看法跳脱于固定思维。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大学生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巧妙地设计了各种网络诈骗手段。以诱人的信息为诱饵,如虚假的兼职信息、中奖通知、购物优惠等,通过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途径发送给大学生。一旦大学生被这些信息吸引,并点击了诈骗分子提供的链接或扫描了二维码,就会进入诈骗分子事先搭建好的虚假网站或应用,进而被要求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信息等敏感数据。诈骗分子在获取到这些信息后,就会迅速进行盗刷、转账等操作,从而完成诈骗过程。而在受骗后,大学生群体又碍于面子,不愿意说出来,只能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诈骗主体也在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以应对公安机关日益先进的侦查技术,为了躲避公安机关追踪,其作案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诈骗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每一个网民都是其潜在作案目标,他们可以随机挑选被害人,掌握其个人身份信息并与之取得联系,全方位了解受害人信息,进而实施精准诈骗。网络诈骗可能为了避免达到刑法规定的诈骗犯罪立案标准,单个诈骗案件涉及金额可能较小,不足以引起被害人的重视,很多被害人会选择沉默,不向公安机关报案,这会进一步助长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虽然单个诈骗金额涉案金额较小,但是诈骗案件数量众多且案件发生频繁,给广大受害人带来了重大的财产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妨碍了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防诈骗宣传教育问题诊断
2.1宣传教育的滞后性
在当前的高校环境中,防诈骗宣传教育常常面临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其响应速度和更新频率往往跟不上诈骗手段的快速演变。诈骗手法层出不穷,更新速度极快,而高校的宣传教育往往难以迅速跟进这种变化。很多时候,宣传教育内容还停留在过去的诈骗案例和防范方法上,未能及时反映最新的诈骗趋势和手段。例如,当新型的网络钓鱼诈骗手段出现时,学生可能还在学习如何防范传统的电话诈骗,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在面对新型诈骗时,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而这种滞后性在学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在制定和实施防诈骗教育计划时,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和审批流程,这导致了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传达存在时间差;其次,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高校很难迅速捕捉到最新的诈骗趋势和手法,从而无法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当一种新的诈骗手段出现时,高校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将其纳入教育内容中,这使得学生在面对这些新型诈骗时缺乏足够的意识去面对。
2.2宣传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除了宣传教育的滞后性问题,高校在防诈骗宣传教育方面还面临着宣传教育方式的单一性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在防诈骗宣传教育上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课堂讲解、海报宣传等手段,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达防诈骗知识,但它们往往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防诈骗知识。此外,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需求,无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教育内容。这种单一化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得防诈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个人与学校社会的协同作用
3.1个人防诈骗意识防范的提高
个人作为防诈骗的第一道防线,其防诈骗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为了提高个人的防诈骗意识,学生应当主动学习防诈骗知识,了解诈骗手段和特点,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同时,学生还应当积极参与到防诈骗宣传教育中,通过实践和经验分享,不断提升自己的防诈骗技能。此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和诱惑,避免陷入诈骗陷阱。只有个人防诈骗意识得到全面提升,才能更好地抵御诈骗的侵害,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信息安全。
3.2学校的宣传及时性
加强宣传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完善,及时将最新的诈骗手段、案例和防范技巧纳入宣传教育范畴,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防骗知识。例如,演员王星通过接小作坊的演员通告被骗到泰国之后,辗转运到缅北的电诈窝,经过多方营救后才被救出。而湖南科技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被骗到广州打工,最后一次和父母视频时QQ定位却显示在缅甸,至今下落不明。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不仅令人痛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因此,高校在防诈骗宣传教育中,应尝试将这些热点事件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识别和防范诈骗。
为了提升高校防诈骗宣传教育的效果,必须采取更多元化和创新的策略。例如,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平台,以学生更青睐和熟悉的方式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创作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防诈骗知识能够以更加生动和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同时,将现实中的诈骗案例与我国的抗战历史相融合,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高校可以将防诈骗教育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知识竞赛、创意海报设计等互动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这些竞赛和创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团队协作中增强集体防范意识。
3.3社会媒体公司与政府之间加强管理
同时,高校应该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邀请公安民警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真实的诈骗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公安机关的应对策略。通过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学生能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诈骗的危害性,提高警惕性。此外,社会上的主要企业也肩负着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隐私信息不被泄露。例如,由于在监测和拦截技术上的缺陷,三大电话卡运营商未能有效阻止校园网络诈骗分子利用伪基站进行群发诈骗短信和拨打电话的欺诈行为。在伪基站信号覆盖的区域,受害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三大运营商无法对从伪基站发出的短信和电话进行有效的拦截。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电话卡运营商的监管,要求其加大对伪基站等诈骗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升拦截效率,确保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的通信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保护用户信息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社会媒体公司、高校、公安机关等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共同构建防诈骗的立体防线。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能更有效地遏制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最终,高校的防诈骗宣传教育应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将个人学习与团队互动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学校管理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高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防诈骗能力,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在防范诈骗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持久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唯有持续追踪热点话题,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宣传教育,并紧密跟踪社会动态加强内容的更新与完善,我们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从而为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云、冯春:“大学校园网络诈骗:危害、原因及协同治理研究——以X大学为例”,西南政法大学(202303)
[2]徐浩、周锋:“从网络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谈如何提高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效能”,《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3]赵艾、田方燕、何育、耿涛、陈出:“高校诈骗案件类型及防范措施研究—以C大学B校区为例”,《法制博览》,2021年第9期
作者介绍:
张海杨(2005- ),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黎博(1987- ),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周艺(1980- ),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谭浩博(1995- ),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1、2024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24C24)
2、2024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世界很大,小心有诈-校园防诈骗角色扮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