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视域下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的驱动因素剖析
玉轰罕
勐腊县农业环境保护站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腊县666300
摘要:本研究以勐腊县豇豆农药残留治理实践为基础,深入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背景下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的驱动因素。通过分析行为转变的价值、现存主要问题及优化策略,并结合勐腊县的实际案例,揭示政策监管、市场机制和技术推广对小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推动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农药残留;驱动因素
在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日益提升的当下,小农户作为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主体,其生产行为的转变对保障食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勐腊县作为云南省重要的蔬菜产区,在豇豆农药残留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为研究小农户行为转变提供了典型范例。本文依据勐腊县豇豆农药残留攻坚治理工作的一手资料,从行为转变的价值、面临的困境以及驱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探究政策规制、市场激励和技术支持等因素对小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机制。
一、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的价值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小农户生产行为的转变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是从源头上把控安全的关键。勐腊县在治理豇豆农药残留问题时,建立了豇豆种植户档案和农药使用台账,以此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在这一过程中,农药规范使用得到了有效落实,极大地提升了豇豆的质量合格率。同时,该县采用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 对豇豆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并阻止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这种生产行为的转变,不仅提升了豇豆这一单品类农产品的安全水平,还在整个产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体质量意识的提高。
(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安全生产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勐腊县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豇豆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大力推广绿色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进而降低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参与绿色生产的农户发现,次年作物遭受病虫害侵害的情况有所减轻,同时在农业投入品方面的成本也有所降低。这一系列变化逐渐形成了 “安全生产 - 生态改善 - 效益提升” 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增强小农户市场竞争力
合规的生产行为能够帮助小农户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勐腊县的一些冷链企业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仪,对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给予价格上的优惠,使得参与标准化生产的农户从中受益。此外,该县推行的 “质量安全承诺书” 制度,让签约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获得了收购商的优先采购权,稳定了农户的市场销售渠道,增强了小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面临的问题
(一)监管能力与生产规模不匹配
基层监管力量在面对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时显得力不从心。勐腊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有限,却要负责较大面积的豇豆种植区以及多个生产主体的监管工作。由于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对每一批次的农产品在上市前都进行检测,这就使得部分农户存在侥幸心理。在监管难以全面覆盖的区域,一些小农户仍然保持传统的生产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治理效果。
(二)产业链协同机制缺失
产后环节监管的薄弱,严重削弱了小农户在生产端转变行为的动力。勐腊县多数冷链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专业的检测设备,自身的自检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成为质量管控的薄弱环节。曾出现过跨省抽检发现农残超标的情况,经追溯发现问题并非出在生产环节,而是收购商为延长农产品保鲜期违规添加农药所致。这种产后监管与生产监管不同步的情况,让小农户觉得自己在生产过程中遵循规范的努力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降低了他们转变生产行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管控效果。
(三)认知与技能双重局限
传统观念和技术上的不足阻碍了安全生产行为在小农户中的广泛普及。在勐腊县,部分小农户对农药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农药效果越强越好,并且对安全间隔期的概念也不够清晰。在技术应用方面,很多农户缺乏准确识别病虫害并选择合适农药的能力,大多依赖经销商的推荐。这种认知和技能上的差距,使得即便部分农户接受了相关培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然难以摆脱旧有的生产模式。
三、促进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的策略
(一)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
实施差异化监管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有限监管资源的配置效率。部分地区试点建立 “红黄绿” 三级种植户分类管理制度:绿色等级代表完全合规农户,可享受检测豁免等便利政策,激励其持续保持合规生产;黄色等级针对基本合规但有轻微违规记录的农户,加强日常巡查,督促其改正;红色等级针对严重违规农户,实施高频次抽检,并提供专业用药指导。同时,开发便捷的线上监管小程序,农户通过扫码就能查询用药规范,实现便捷化、数字化监管。
(二)强化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 “优质优价” 的市场传导机制对引导农户规范生产至关重要。一些地区推动 “生产基地 + 检测设备 + 冷链物流 + 商超专柜” 的全链条质量保障模式,将检测结果与收购价格直接挂钩,让合规农户获得更高收益。部分合作社实施 “质量保证金” 制度,成员预存保证金,出现质量问题按比例扣除,年度无违规行为则给予奖励,促使农户自觉提升生产质量。此外,探索推广 “农安险” 产品,为达标农产品提供价格保障,降低农户市场风险。
(三)创新技术推广与服务模式
贴合实际的技术指导,能够有效破除农户生产行为转变的障碍。一些地区组建 “植保无人机服务队”,为农户提供精准施药服务,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用药量。开发线上 “农医问诊” 平台,农户上传病虫害照片就能获得专业的处方建议。推行 “示范户带动” 机制,选拔技术能手结对帮扶其他农户,通过直观的效果展示,带动周边农户主动改变施药习惯。
(四)完善政策激励与约束体系
运用组合式政策工具,能够形成推动农户生产行为转变的合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补贴挂钩,达标农户享受生态种植补贴,违规者取消扶持政策。建立 “黑名单” 制度,对严重违规主体限制其申报农业项目。设立相关评选活动,对连续达标农户给予技术支持和市场推介。探索 “信用积分” 管理,将质量安全表现纳入农村信用体系,为诚信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等综合服务 。
四、结束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背景下小农户生产行为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监管创新、市场引导和技术支持的多维驱动。勐腊县实践表明,当政策设计契合小农户现实需求时,生产行为转变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追求。政策制定者需兼顾短期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通过构建"政策-市场-技术"三位一体的驱动体系,促进小农户生产行为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协调,最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元成, 刘倩, 吴海燕,等. 青岛:健全体制机制 凝聚执法合力 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9, v.40;No.290(08):16-20.
[2] 吴井东. 以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管措施确保食品源头安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夏季介绍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J]. 中国食品, 2020(3):48-49.
作者简介:玉轰罕,性别:女,民族:傣族,籍贯:云南省 西双版纳州,身份证号码:532801199606200522,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