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管理理念下提升大班幼儿自主整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夏清
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学思路分园
摘要:当前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自主能力成为衡量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整理能力作为自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秩序和环境意识。“6S”管理理念源自企业管理,在强调环境整理、规范行为和持续改进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将“6S”理念引入幼儿园大班教育,探索其在提升幼儿自主整理能力方面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结合“6S”管理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六个方面,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探讨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总结经验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幼儿自主行为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6S管理;大班幼儿;自主整理能力;环境教育;习惯养成
引言: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实施,幼儿园教育理念正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幼儿发展为本”。在这一背景下,幼儿的自主性发展被提升至核心地位。尤其是自主整理能力,既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直观体现,也是其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逐步形成的关键环节。然而现实中,大班幼儿在整理物品、分类归置及维持环境整洁方面,普遍存在依赖成人、习惯松散等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幼儿的整理意识与能力,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6S”管理理念与幼儿自主整理能力的契合性分析
1.1 “6S”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简析
“6S”管理是企业现场管理中的经典模式,其本质在于通过环境治理来强化人的行为管理[1]。整理强调对物品进行取舍,去除不必要的物品;整顿则是对所需物品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取用方便;清扫注重保持干净整洁的空间状态;清洁则是对前三项成果的持续维护和制度化;素养关乎员工行为的规范与自律;安全则是所有活动的基础保障。
1.2 幼儿自主整理能力的基本内涵
在大班阶段,幼儿的自主整理能力已经逐渐发展,表现为他们能够主动识别物品的种类并进行归类收纳。这一能力的基础是幼儿对物品的分类认知,能够根据物品的功能、形态等特征,将相似的物品放在一起,如玩具、书本、文具等不同种类的物品会被幼儿分门别类地整理。此外,幼儿在空间位置的认知能力也有所提升,能够理解物品的归位要求,并能够根据环境的空间布局,将物品放回原位。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在活动结束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独立完成个人物品或集体环境的整理任务。这种能力不仅能帮助幼儿保持个人和集体环境的整洁,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6S”管理理念在大班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2.1 环境创设中的“6S”实践路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环境创设入手,将“6S”理念融入教室、区域角和公共空间的布局中。比如,在游戏区设置分类明显的储物篮筐,标签清晰,图文并茂,帮助幼儿识别物品类别;在生活区设计“整理示范角”,通过图片和流程图展示整理流程;设置“清扫工具角”,配备儿童专用的小扫帚、小抹布等工具,让幼儿了解清扫的工具和步骤;在教室角落、电源开关等处张贴安全警示标识,提升安全意识[2]。
2.2 日常活动中的“6S”渗透实施
除了空间层面,我们还将“6S”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每日轮流安排值日生参与教室清扫任务,包括擦桌子、扫地、摆放椅子等,在角色扮演中增强责任感;在游戏结束后设“整理比一比”活动,用计时方式提升整理效率与乐趣;每天设“整理打卡”板块,让幼儿自评“今天我整理了吗”,鼓励孩子进行自我管理与反思。同时,定期组织“整理分享会”,让孩子讲述自己的整理经验与心得,从中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3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引导策略
教师在“6S”管理实践中的角色由单一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教师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整理规则,更要通过示范和鼓励引导幼儿内化规则。例如,在整理活动前进行“小剧场情景剧”模拟,让孩子通过观察教师扮演“乱放物品的小熊”和“整理能手小兔”的行为,增强辨别能力和模仿动机。在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表现,适时给予协助和引导;同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给予口头鼓励、贴纸奖励等正向反馈,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
三、实践研究成效与问题反思
3.1 实践成果的初步体现
经过一个学期(约三个月)系统实施“6S”管理理念的实践活动,幼儿的自主整理行为表现出显著变化。首先,从数据上看,能在活动后主动整理物品的幼儿比例由原来的58%提升至86%;其次,教室整体环境的有序度明显改善,物品乱放的现象大幅减少。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空间定位能力,能准确识别物品放置位置,并逐步习惯按照标识归位。同时,幼儿在值日生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协作,展现出良好的集体责任感与合作意识[3]。
3.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幼儿依赖性较强,面对复杂的整理任务仍需教师协助,说明其自主整理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家长在家庭环境中未能有效配合,例如在家中允许孩子随意丢放玩具,削弱了园内整理教育的效果;此外,由于时间安排和空间限制,部分整理活动容易被早晚接送等琐事打断,影响连续性和完整性。针对这些问题,后续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加强家园合作,定期开展“家庭整理主题日”,推动家庭整理习惯与园所教育同步;二是调整教学时间安排,将整理活动安排在幼儿情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提高有效性;三是对能力差异较大的幼儿进行分层任务设计,增强个体获得感,减少挫败情绪。
总结: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6S”管理理念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其科学、有序、自律的理念同样能有效迁移至幼儿园教育环境中。在系统引导下,大班幼儿的自主整理能力得以明显提升,整理行为逐步内化为生活习惯,并延伸出良好的秩序感、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未来,应进一步丰富“6S”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如将其延伸至情绪管理、交往规则等行为领域,推动幼儿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陆樱菲. 6S管理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J]. 甘肃教育, 2024, (20): 46-49.
[2]何畏,李丹. 基于6S管理理念的幼儿劳动教育实践策略探索 [J]. 幼儿100(教师版), 2024, (Z1): 79-82.
[3]李凌. 论6S管理理念在幼儿管理自主游戏材料中的有效应用 [J]. 教育界, 2023, (07):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