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思辨力提升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历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朱云斌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215200
一、思辨力的概念及其教学内涵
思辨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理解和评估文本内容的能力。思辨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本解读的深度,不仅理解表面意思,还要能够探讨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二是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三是跨文本的比较,学生能够将不同的文学作品或材料进行对比,从中找到共通性与差异性,并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四是表达与辩论的能力,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有效的证据和逻辑支持自己的论点。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思辨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创造新知。
二、基于学生思辨力提升的小学语文学历案设计原则
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以小学生的思辨力提升为目标进行学历案的设计,需要以学生的思辨力发展为核心,遵循教、学、评三个部分的目标,并有效串联,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理念。
(一)以语文素养的目标来设计思辨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思辨活动时应紧密结合语文素养的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掌握,更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思辨力恰恰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围绕语文素养的目标来设计思辨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关注文本内容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思维路径,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层次丰富的思辨任务,引导学生不仅从表面理解文本,还要探索其中的深层意义。
(二)以环环相扣的活动来促进思辨教学
在设计思辨活动时,教师应采取环环相扣的活动结构,使学生在连续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每个活动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层层递进,也能帮助他们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合与应用,提升其思辨能力。
(三)以不同层次的任务来评价思辨能力
教师通过任务的设计,不仅能够衡量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评价过程中,任务的层次性至关重要,它要求教师设计不同难度和复杂度的任务,以全面反映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并帮助他们在挑战中不断提升思辨能力。评价思辨能力应当从基础的理解层次开始,逐步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分析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跨领域联结。
三、促进思辨力提升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历案的实施策略
随着语文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已经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思辨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除了要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设置了相匹配的实施策略。
(一)以单元目标为教学主题,激活思辨兴趣
思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探索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兴趣来为思辨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舐犊情深》单元为例,该单元通过多篇课文文章展现了父母不同形式的爱的表现,内容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点。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父母之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例如,在课前可以通过设问或引导讨论,让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行为和语言,思考父母爱表现的不同方式:是细心的关怀,还是严厉的教导?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并且引导他们思考不同情感背后的动机与原因。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境问题或让学生分享自身经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辨意识。
例如在《慈母情深》这一课中,我根据“体会作者描写情境、细节中蕴含情感”的单元目标,设计了课堂学历案(如下):
第16自然段中,一个“凑”字,写出母亲的头与缝纫机板几乎要碰在一起了,可见工厂里光线特别昏暗。
问题 学生回答与思考方向
1. 对于“凑”字的理解,你是怎样的理解的? 通过“凑”字,母亲在昏暗中不离开缝纫机,表露出母爱的辛苦与无私。
2. 你欣赏的三个细节是什么?它们传达了哪些感情? 细节1:母亲晚上工作时脸上满是疲惫,但她依然不放松;
细节2:母亲忍耐饥饿却为我准备好买书的钱;
细节3:母亲送我上学,传达出母亲不舍和对孩子的深深关爱。
3. 你对这些细节的理解是什么? 这些细节通过描写母亲为子女默默付出的行为,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思考课文,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因此激活学生的思辨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思考是有意义的,是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表达观点,进而通过不断的思辨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和探究。
(二)以问题链条为学习过程,发展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思维训练。问题链条的设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在《舐犊情深》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文章的主题,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链条,帮助学生从表面现象进入到内在情感的层次,并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父爱之舟》一课中,课文通过描述孩子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刻画了父亲无声的爱。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含义,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链条,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分析,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例如,在课文中有一段文字:“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这一段文字为切入点,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链条:
通过问题链条的设置,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父亲的无私爱,并深刻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培养了思辨思维的深度。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进行理性辩论和深度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应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探究与讨论,帮助学生锻炼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思辨水平。
(三)以语文实践为评价路径,提升思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不仅体现在课堂的讨论与思考中,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巩固和提升。单纯的理论知识往往无法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语文实践是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于文本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将思辨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实践。例如,在《舐犊情深》单元的学习中,我分别提出了三个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进行讨论和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一段思考写出来:
作业题目 设计思路 学生思考方向
1. 父亲和母亲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异同? 比较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从不同的细节入手,分析其背后的情感。 学生可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父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2. 如何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用到父母爱的表达中? 利用极端的词语表达父母在不同情境下的爱,训练学生如何精准地运用语言。 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父母的言行,思考爱如何通过极端词汇传达出不同情感的强烈度。
3. 回忆一个父母的事情,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爱。 鼓励学生结合亲身经历,细致描写父母的爱。 学生需要从细节上入手,通过回忆中的故事展现父母深沉的爱。
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通过语言组织和表达,深化自己的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交流观点,并通过辩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个关于“父母的爱是严厉还是宽容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辩论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有理有据的观点。通过语文实践,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进行理性对话,如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这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通过本文中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高年级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策略加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还要通过问题链条的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并通过语文实践的路径,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实际应用。
作者简介:朱云斌 ,1990.02 ,本科学历 ,苏州湾实验小学二级教师,曾获得苏州市教师学科素养大赛三等奖,主持吴江区第九批、第十批双学年课题,在省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