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审计人员职业焦虑应对策略
吴松廷
淮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摘 要】在数字政府建设与“智慧审计”转型的背景下,审计人员面临职业环境剧变带来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信息获取便捷性与智能化工具的普及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技术复杂性加剧、数据量激增以及社会对审计价值的更高期待,使得职业焦虑问题愈发凸显。本文聚焦政府审计的公共性、权威性与战略性特征,提出以“技术-制度-能力”协同框架破解职业焦虑,结合容错机制与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为审计人员提供数字时代的适应性路径,助力其在技术浪潮中实现专业价值与心理韧性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审计焦虑 数字技术 人工智能 对抗策略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行业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数字技术不仅重构了审计工具与方法,更深刻改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模式与心理状态。一方面海量数据的即时获取、AI算法的快速分析显著提升了审计效率;另一方面技术工具的复杂性、数据安全风险以及社会对审计结论时效性与准确性的严苛要求,使得审计人员的职业焦虑呈现新特征--从传统的“能力不足焦虑”转向“技术适应性焦虑”与“创新压力焦虑”。
审计焦虑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过度焦虑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决策偏差、团队协作效率降低,甚至引发职业倦怠。因此,在数字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的当下,探索以技术赋能为核心的抗焦虑策略,既是提升审计效能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本文旨在通过剖析数字时代审计焦虑的新诱因,结合技术工具的应用场景,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为审计人员构建“技术-心理”双重防护网提供参考。
二、数字时代审计焦虑的特征与诱因
传统审计焦虑多源于信息不对称、专业能力不足或沟通障碍,而数字时代的焦虑则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技术维度:数据治理能力滞后。一方面各部门间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健全,“数据烟囱”难以破除,导致审计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清洗与对齐,增加了“数据泥潭”焦虑。另一方面技术工具适配性不足,商业审计软件难以满足政策跟踪审计的个性化需求(如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等)以及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导致技术依赖风险加剧。
(二)业务维度:监督效能要求提升。当下公众对审计结果公开透明、整改问责时效性的期待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高,社会对审计报告的价值期待从“合规性”转向“前瞻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兼具政策解读能力与数据分析技能,但往往因为能力错配从而引发职业焦虑。
(三)制度维度:权责边界模糊化。数据共享与线索移交标准不清,协同监督机制缺位,跨部门协作低效加重了工作负荷,叠加容错激励不足,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不完善也变相抑制了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这些焦虑的根源可归结为“技术适应性落差”,当技术变革速度超过个体学习能力时,职业不安全感随之滋生。因此,克服焦虑需从“技术-制度-能力”三方面协同发力。
三、分阶段技术赋能抗焦虑策略
(一)审前准备阶段。面对陌生的审计任务时,审计人员常因对新业务模式或技术架构认知不足而陷入“知识盲区恐慌”,传统手动检索方式难以满足快速获取高质量信息的需求。因此,可广泛搜集数据,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压力。探索构建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打通财政、国资、税务、社保、国企等核心业务系统,通过“图数据库”等分析技术自动绘制资金流转图谱,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对政策文件进行智能解构,大幅缩短审前调查时间。
(二)现场审计阶段。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可能因数据规模庞大、分析维度复杂而陷入“数据迷宫”,传统抽样审计方法又难以应对全域数据分析需求,导致对潜在风险的遗漏担忧。因此,制定详尽的审计流程与操作指南,确保每位成员都能精准定位自己的角色与任务,同时可将审计人员的专业经验与AI技术深度融合,利用审计思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例如,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进度-质量-成本”的多维穿透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比对施工范围,结合BIM模型验证工程量真实性;针对民生资金审计,部署区块链溯源系统,将资金拨付、使用、验收等环节数据上链存证,实现“拨付即跟踪、异常即预警”。
(三)成果转化环节。审计报告需兼顾合规性、可读性与创新性,但传统模板化写作易陷入思维定式,因此,可探索对部分领域建立标准化审计报告模板,开发政策审计智能评价系统,基于大语言模型自动生成“问题描述-成因分析-整改建议”的结构化报告,并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关联历史整改案例,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同时对审计成果进行创新,建立审计结果可视化平台,将政策执行偏差、资金闲置等问题转化为动态热力图,激发新视角、新方法应用。
(四)构建支持性制度生态。技术工具的应用需要与制度变革同步推进,推行“主审-数据主审”双主审制,在审计组中配置专职数据分析师,减轻传统审计人员的技术焦虑。探索建立“数字能力”评级制度,将Python数据分析、AI工具应用等纳入评审指标,完善职业发展通道,让技术赋能者获得可见的职业回报。构建“金审”云平台,实现省市县审计机关数据、模型、案例的实时共享,降低基层审计机关技术应用门槛。
四、结论与展望
审计焦虑作为审计人员在复杂多变任务中的常见心理状态,其本质是传统监督模式与数字治理需求的适应性冲突,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专业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构建“技术-制度-能力”的三角支撑体系,能够将技术压力转化为专业跃迁的动力。未来,随着政务大模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审计监督可进一步前移,在政策制定阶段预置审计规则,在资金分配环节嵌入合规检查,最终实现“风险防控实时化、审计介入隐形化”,最终实现效率提升与心理健康的双重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明、王华,2020.审计人员职业焦虑的成因与干预策略研究[J].审计研究36(4):78-85.
[2]王晓红,2017.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审计人员的实证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25(5):821-828.
作者简介
姓名:吴松廷
性别:男
单位:淮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
省市:江苏省淮安市
邮编:223001
职称: 中级审计师
主要研究方向: 财务审计、企业审计、工程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