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饶雁清

中韬华胜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引言

当前建筑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工程复杂度显著提升,传统监理模式存在管理粗放、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导致质量隐患、进度滞后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行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倒逼监理工作向精准化、系统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施工监理全过程,成为破解行业发展瓶颈的重要课题。

1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基本内涵与职责定位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是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合同文件,对工程施工阶段进行专业化监督管理的服务活动。其核心内涵在于 / 方视角,协调各方主体关系,保障工程建设符合既定目标。职责定位体现在多维 计图纸和规范施 ,核查材料设备质量与施工工艺合规性;把控工程进度, 时纠偏; 管控施 工安全,排查现场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参与分部分项工程验收, 解建设各方争议,确保合同履约;整理监理资料并提交竣工验收报告。这一角色是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与投资控制的重要保障,为工程建设规范化推进提供支撑。

2 精细化管理理念与方法在施工监理中的实践路径

2.1 精细化目标管理:明确职责分工与绩效指标

精细化目标管理是施工监理精细化实施的首要环节,核心在于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与绩效指标,将监理总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具体任务。需依据工程规模与复杂程度,构建“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三级责任体系,细化各岗位权责边界,如总监理工程师统筹全局并审批关键文件,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分管专业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监理员聚焦现场实时巡查与数据记录,形成无缝衔接的管理链条。同时,建立量化绩效指标体系,涵盖质量验收合格率、隐患整改及时率、资料提交准确率等核心维度,结合工程阶段特点动态调整指标权重。通过将指标与岗位考核直接挂钩,形成“目标—责任—考核”闭环机制,推动监理人员按标履职,确保精细化管理目标落地。

2.2 精细化过程管理:推进施工全流程动态监督

精细化过程管理要求监理工作贯穿施工全流程,通过动态监督实现对各环节的精准把控。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需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的可行性,核查施工人员资质与设备配置,确保前期准备符合规范;施工阶段实施“旁站+巡视+平行检验”三维监督模式,对关键工序、隐蔽工程进行全程旁站,对现场材料见证取样送检,对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进行随机抽查,同步记录监督数据并形成影像资料;针对工序衔接节点,组织三方验收并签署验收单,未经确认不得进入下道工序。同时,建立每日巡查日志、每周专题会议、每月进度通报制度,通过即时沟通机制解决现场问题,实现“事前预控、事中监控、事后评控”的全周期管理闭环,保障施工过程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2.3 精细化质量控制:细化质量验收与问题闭环管理

精细化质量控制需以标准细化为前提,通过分层验收与闭环管理筑牢工程质量防线。需结合工程类型制定差异化验收细则,将国家标准分解为可量化的操作指标,如混凝土试块强度检测值偏差不得超过 ±15% ,模板安装垂直度误差控制在3mm/m 内。实施“班组自检—施工单位专检—监理验收”三级核验流程,对隐蔽工程实行“影像留痕+现场签认”双保险机制,关键工序需留存全过程施工影像资料。针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包含问题描述、责任单位、整改时限的台账,监理人员跟踪整改过程,对整改结果进行二次验收,未达标的启动升级处理程序。同时,每月开展质量问题复盘,统计渗漏、裂缝等高频缺陷的分布规律,形成针对性预控方案,纳入下阶段监理巡查重点,通过“发现—整改—预防”的循环机制,实现质量管控从点到面的精细化覆盖。

2.4 精细化进度管理:构建任务节点精控与预警机制

精细化进度管理需以任务节点精控为核心,通过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实现对工程进度的动态把控。首先依据总进度计划分解出月、周、日三级节点,明确各节点的完成标准与责任人,如钢结构吊装需标注每榀构件的安装时间及验收节点。监理人员每日核查节点完成情况,运用甘特图实时更新进度曲线,对比计划与实际进度偏差。当偏差超5%时,启动预警机制:发出进度预警通知单,组织施工单位分析滞后原因,审核赶工方案的可行性,重点评估资源调配与工序衔接调整的合理性。同时建立进度偏差分级响应机制,轻微偏差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协调解决,重大偏差则上报总监理工程师并通报建设单位,通过“节点分解—实时跟踪—偏差预警—方案优化”的闭环管理,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

2.5 精细化安全管理:实施多维风险识别与防控措施

精细化安全管理需构建覆盖全施工周期的风险识别与防控体系。从施工准备阶段起,依据工程类型绘制“风险矩阵图”,按作业环境、工序特性、设备状态等维度划分风险等级,如深基坑开挖标注边坡失稳风险值、高处作业明确坠落防护临界点。日常监理中采用“四查法”:查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记录、查防护设施验收报告、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查应急预案演练记录。针对高风险工序实施“作业许可制”,监理人员需现场核查安全措施到位后方可签发作业单。建立隐患整改“红黄蓝”三色督办机制,红色隐患24 小时内闭环,黄色隐患48 小时内复核,蓝色隐患周内清零。同时,运用BIM 技术模拟施工冲突点,提前识别交叉作业安全盲区,结合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脚手架荷载、临边防护状态,形成“事前识别—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全链条防控网络。

2.6 精细化资料管理:推动工程信息规范化与数据化

精细化资料管理需建立覆盖工程全周期的信息规范体系与数据化管理模式。从资料形成源头抓起,制定统一的文件编制标准,明确监理日志、验收记录、指令单等资料的格式要素、签署流程及归档要求,如隐蔽工程验收单需包含影像编号与三维坐标标注。推行“即时录入”机制,监理人员通过移动端 APP 同步上传现场检查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台账,实现纸质资料与电子档案的双套制管理。建立资料三级审核制度,专业监理工程师初审、总监理工程师复审、档案管理员终审,重点核查数据一致性与签字完整性。运用数据库技术对资料进行分类编码,构建包含材料检测、工序验收、变更签证等模块的信息平台,支持关键词检索与数据关联分析,为工程质量追溯、成本核算及后期运维提供可追溯的数字化依据,同时满足竣工验收与归档的标准化要求。

结语

精细化管理为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提供了系统性优化路径。通过明确目标、细化过程、严控质量与安全、动态管理进度及规范资料,可显著提升监理工作的精准度与效能。这一模式不仅适配当前工程复杂性需求,更推动监理角色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型,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其实践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吕文文,李俊.住宅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控制体系研究与评价[J].居舍,2025,(21):170-173.

[2]王志国.复杂地形地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精细化管理分析[J].城市建筑,2025,22(13):212-214.

[3]樊磊.精细化管理在住宅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运用[J].居舍,2025,(19):149-152.

[4]周志武,蔡建峰.精细化管理在住宅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居舍,2025,(18):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