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可视化与非遗形象设计融合研究
尚融融 苗富 翁亚飞 董继征 刘梦婷 何嫦华通讯作者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一、引言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潮”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从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向具有市场活力与当代表达力的IP化、商品化路径[1]。文创设计成为连接非遗与现代消费的重要媒介,催生出一批兼具文化辨识度与情感价值的本土IP形象。云南传统建筑构件“瓦猫”,作为集民间信仰、视觉象征与文化功能于一体的非遗符号,凭借高度图像化的结构与可塑性,展现出极大的IP转化潜力。
在国家民族政策推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的背景下,56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被重新激活。其独特的服饰、图腾、节庆与工艺元素,已成为当代设计与文创传播的重要资源。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视觉系统的统一表达,成为非遗IP开发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以“瓦猫”为文化母体,提取并转译56个民族的代表性视觉要素,构建具有辨识度与统一性的“民族瓦猫IP”形象系统。通过形态重构、纹样嵌入、色彩融合与表情调整等策略,实现民族文化的可视化表达,并借助盲盒等当代文创载体,探索非遗IP的产品化路径与传播机制,推动传统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二、瓦猫的文化原型与视觉意象解构
瓦猫,指一种底座为筒瓦,上部呈虎、猫或鳌鱼等形态的陶制或石制装饰物,广泛见于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区。传统上,民众常将其置于屋脊、檐角或门楣之上,用以镇宅驱邪,祈求安宁。由其功能衍生出的圆脸、大口、龇牙等夸张而怪诞的造型语言,赋予瓦猫浓郁的民间审美特征,也使其成为云南本土极具辨识度的民族民间工艺代表。时至今日,瓦猫不仅是传统建筑构件,更作为云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逐渐演化为一张具有传播力的文化名片[2]。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与数字媒介的推动,瓦猫的形象逐渐从屋脊之上走向商品化、展览化与媒介化,成为非遗IP开发与地域文化传播中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本土文化原型”视觉语言,正在被不断再造与激活,体现出传统工艺在新时代语境中的活态转译能力。
三、56个民族视觉文化特征与设计语言提取
在瓦猫非遗IP形象再设计过程中,提取各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是实现“非遗×民族”融合表达的关键路径。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本研究采用“图腾-色彩-服饰-造型”四维交叉法,对各民族代表性元素进行关键词提炼,并结合瓦猫本体的结构特征,规划相应的融合位置(如额饰、耳饰、背纹、尾部图案等),以确保设计的融合具有逻辑关联与美学协调。此外,在尊重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语言的视觉转译,力求使各族群的文化特质得到有效呈现,进而构建出一个兼具非遗传统精神与民族多样性的“瓦猫IP联合宇宙”。以下表1即为本研究中前4个民族的视觉文化特征与设计转译要素提取。
四、瓦猫IP形象与民族元素的融合设计策略
(一)视觉形态重构:以服饰与姿态激活文化识别
视觉形态的重构是实现瓦猫IP形象民族化的首要路径。相较于单纯纹样的贴附,服饰结构与身体姿态的融合能够更为直观地传递特定民族的文化符号,是IP视觉识别的核心支点[3]。在设计“苗族瓦猫·银银喵”形象时,选取苗族女性节庆服饰为灵感来源,以瓦猫原有的肩部和额头区域为植入部位,融入多层银圈、银角头饰与蜡染披巾等元素。形体保持瓦猫蹲坐守望的基础姿态,在其爪前叠加“迎宾式”前伸动作,模拟苗族节庆中欢迎宾客的姿态表达,强化其文化亲和感。服饰元素采用轻度抽象手法,将复杂的银饰简化为层状金属弧线,通过细节刻画提升整体质感。此外,肩背部分融入苗族大面积蜡染花纹,用蓝白色块勾勒出鲜明对比,使视觉重心自然过渡。这种以视觉结构“拆解—转译—重构”的策略,不仅赋予瓦猫以浓厚民族风格,也保持了其原始非遗形象的神圣与威仪。
(二)图腾与纹样嵌入:文化图形的局部转译
图腾和纹样是民族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和视觉识别力的构成要素,承载着族群历史记忆、审美传统与信仰系统[2]。在“彝族瓦猫·火火喵”的设计中,即采用了图腾嵌入式策略进行视觉表达。彝族图腾文化丰富,以火焰纹、太阳纹、蝴蝶图案和万字符为主要元素,象征光明、繁衍与部族力量。设计中选取具有最高辨识度的“太阳纹”作为核心符号,嵌入瓦猫额头中央,以象征其“智慧之眼”的力量;尾部末端则采用彝族火焰纹样,通过红、黑、黄三色渐变线条模拟火焰跳动的形态,使整个形象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充满民族张力。在瓦猫背部,以带状环绕方式排列传统彝族服饰图案中的“万字符”图腾,不仅延续传统美学的连续性,也象征守护与循环的精神含义。为了增强整体的纹样融合度,耳部边缘设计为锯齿状火焰图形,使视觉语言高度统一。
(三)色彩体系融合:民族主色调的视觉映射
色彩作为最直观的视觉符号,是民族文化中情感认同与审美表达的重要载体。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因地理环境、自然崇拜、节庆仪式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民族主色调体系,这些色彩不仅装饰于服饰、建筑、陶器与刺绣之上,更蕴含着生命观念、吉祥象征与族群精神[4]。
在“白族瓦猫·蓝蓝喵”的民族化设计中,通过靛蓝与月白构成的扎染主色调,强化了白族在色彩上的文化传统与工艺特色,不仅凸显出明确的民族辨识度,也丰富了瓦猫IP在色彩表达维度上的层次感与艺术表现力。白族作为“尚白”的民族,素以白色象征纯净与神圣,然而其传统工艺中的靛蓝扎染也同样承载了深厚的民间艺术传承与生活智慧。基于此,该IP形象通体采用蓝白交融的扎染波纹肌理,模拟洱海波光粼粼之感,使视觉效果兼具水意与纹理的自然感受,体现“风花雪月”中“风”与“水”的意象交融。
在形体结构的设计上,瓦猫耳部以“洱海月”造型加以变形处理,既延续了白族文化中“月亮崇拜”与“山水入画”的自然美学观,也暗含静守家宅、清辉庇佑的象征意义。颈部饰以银锁挂件,灵感来源于白族儿童佩戴的传统银饰“长命锁”,在守护意涵之上增添了一层童趣与祝福的文化温度。整体色彩构成以靛蓝为基,辅以月白打底,边缘则以银线描边,使图形层次更为分明,也与瓦猫原有的力量感形象形成柔中带刚的文化融合。以下图1为设计初稿,图2为设计修改稿,图3为IP形象设计定稿。
(四)表情语义调整:性格拟人化与文化性格注入
在非遗IP的再设计中,表情语义的调整是实现角色性格差异化与文化人格化表达的关键路径。在“哈尼族瓦猫·梯梯喵”的设计中,表情以温和坚毅为基调,去除传统怒目虎牙的威吓感,改为眯眼微笑、嘴角上扬的姿态,展现哈尼族勤劳、朴实、乐观的文化性格。眼部上扬弧线辅以金色描边,象征梯田日出的希望意象;双耳后展、额头浅笑,整体气质亲和而坚定。姿态上,“梯梯喵”采用半蹲休憩造型,前爪收拢、尾巴曲卷如梯田线条,增强造型亲和度。胸口与背部饰以浮雕梯田纹,体现哈尼族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智慧。整套设计实现了瓦猫从“守护者”到“文化亲善者”的身份转化,赋予其更强的情感温度与文化共鸣力。
五、IP产品化与文化传播路径设计
(一)微叙事系统建构
在IP传播中,符号的文化识别只是基础,更关键的是通过故事激发用户情感共鸣。为增强瓦猫民族IP的文化生命力,本设计提出“微叙事场景构建策略”,即为每一个民族瓦猫匹配一则源于本民族节庆、传说或生活方式的微型故事,通过角色性格设定、情节构建与交互设计,赋予其情感厚度与叙事张力。例如,“白族瓦猫·蓝蓝喵”围绕白族“三道茶”文化设定“苦—甘—淡”三阶段的成长任务,寓意人生体验的层次与智慧;“泼泼喵”则以傣族泼水节为背景,讲述净化与祝福的仪式性成长过程。这些微叙事通过图卡插画、盲盒说明卡片、AR剧情或公众号短文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从视觉造型到文化故事的有机转化,构建出情境沉浸与文化理解并重的IP叙事闭环。
(二)产品形态构建
在瓦猫×56民族IP形象的商业化路径中,盲盒作为当下Z世代主流文创消费模式,具备“非明示”“可收集”“社群感”三重心理机制,成为实现非遗形象市场转化的优先载体。本项目拟以“标准款+限定款+隐藏款”的模式,构建完整的产品系列体系:标准款共56只,分别对应56个民族的瓦猫形象;限定款8只,结合民族节庆(如火把节、泼水节、三道茶会)或跨界联名主题进行开发;隐藏款1只为“中华合体喵”,融合56民族文化纹样,象征民族团结的文化共体。这一结构既满足用户多样收藏需求,又便于系列化运营与阶段性发布。
(三)命名体系设计
命名是IP人格化构建的重要入口,亦是民族文化在消费端传播的第一触点。在瓦猫民族形象的命名设计中,应兼顾民族特色的文化深度与年轻用户群体的社交传播属性。本项目采用“文化符号+拟人昵称”双重命名法进行命名系统构建。例如:彝族瓦猫命名为“火火喵”,源于火把节与太阳纹图腾;傣族瓦猫命名为“泼泼喵”,指向傣族泼水节;白族瓦猫命名为“祥云喵”,契合三道茶文化与“白族尚白”传统;哈尼族瓦猫为“梯梯喵”,体现梯田文化与土地意象。这种命名体系既易于用户记忆与转发,也激发出对少数民族文化探索的兴趣,增强文化黏性。
(四)多元传播路径设计
为了使瓦猫民族IP实现可见性与互动性的双重扩展,传播路径应采取“线上种草+线下展演”的双轨并行策略。线上部分通过短视频平台(如抖音、B站、小红书)开展“开箱展示”“文化盲盒测评”“民族故事分享”等内容种草,激活用户互动与转发;同时结合AI换脸、“为我定制瓦猫”等互动玩法,提升参与感。线下则与云南民族村、民族中小学、非遗工坊、博物馆等空间展开合作,推出“民族瓦猫巡展”“民族节快闪盲盒市集”“手作盲盒共创工作坊”等活动,形成空间+行为+文创商品三位一体的体验式传播机制,推动IP形象走出屏幕,走入现实,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可感、可购、可传播的实体化介质。
(五)品牌延展路径规划
IP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其持续生长的文化生态构建能力。基于瓦猫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优势,本设计在盲盒开发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品牌延展路径:一方面构建“数字延展线”,开发IP动画短剧、表情包、数字藏品(NFT)等,提升线上传播时效与虚拟互动能力;另一方面推进“文化联名线”,与文旅景区、民族高校、非遗研学机构等展开IP联名与周边开发,如服饰联名、节庆主题盲盒、民族风礼盒等,使瓦猫形象从文创产品走向教育、旅游、传播等多元场景,形成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IP生态闭环,真正实现非遗形象向大众文化资产的转型跃迁。
六、设计实现与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思考
本研究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瓦猫”为核心形象,基于其原型文化结构,融合56个民族的视觉元素与文化意象,探索一种兼具中国特色与当代表达力的非遗IP形象构建路径。通过系统梳理瓦猫的文化象征意义与视觉语言,并从民族图腾、服饰结构、色彩体系与性格表达等维度出发,构建出“民族文化 × 非遗IP”的视觉融合策略体系。在实践层面,结合盲盒这一青年化文创载体,提出了涵盖产品形态、命名体系、叙事构建、传播路径与品牌延展的完整IP开发模式。
研究表明,非遗形象并非不可触碰的历史遗存,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设计再造与文化融合被激活的当代表达资源。将瓦猫这一具有地域性与象征性的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同时具备文化深度与市场吸引力的文创IP,不仅拓宽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也为多民族文化的共创共融提供了具象化的传播媒介与情感载体。然而,目前瓦猫IP在国际传播层面仍处于初步阶段,其海外影响力较为有限。未来可借鉴“玛虎”App在满族文化传播中的数字化经验,通过数字叙事增强国际受众的文化理解与感知能力,从而提升瓦猫IP的跨文化传播效能与国际影响力[4]。
参考文献
[1]李庆阳, 王凯. 视觉设计再造助力非遗IP营销“破圈”[J/OL]. 中国商业期刊, 2024-06-09[2025-04-14]. https://www.example.com/article12345.
[2]马佳. 瓦猫:民俗与工艺的结合[N]. 云南日报, 2024-12-25(06).
[3]苏龙祥. 破解云南文创产品“出圈”难题[N]. 春城晚报, 2021-11-02(02).
[4]邵屏. 现觉设计的文化率性与潮流[J]. 设计与传播, 2001(02): 23-25.
[5]张琳, 赵仁喆. 非遗文化融入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与探究[J]. 发展教育学, 2024, 5(5): 45–50.
作者简介:
尚融融,女,云南昆明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高职学院2024级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
苗富,男,河南驻马店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2023 级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
翁亚飞,男,云南楚雄牟定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
董继征,男,山东济宁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刘梦婷,女,云南昭通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专科生。
通选作者:何嫦华,女,湖南郴州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与乡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