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供配电系统节能控制分析
代露茗
身份证号:130682199802231669
引言
供配电系统是能源传输与分配的核心环节,广泛服务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领域。传统供配电系统存在变压器损耗大、线路能耗高、无功功率浪费等问题,加之负荷波动频繁、设备控制粗放,导致整体能源利用率偏低。随着全球能源短缺与环保需求加剧,降低供配电系统能耗、提升运行效率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成熟,为实现供配电系统智能化、节能化管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供配电系统能耗特征与节能需求
1.1 系统能耗构成
供配电系统的能耗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环节,各环节损耗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系统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变压器损耗是系统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压器在实现电压变换以满足不同用电场景需求时,会因铁芯磁滞、涡流效应产生铁损,同时绕组电阻会在电流通过时产生铜损,这些损耗随变压器运行时间与负载变化持续存在。线路损耗则源于供配电线路的电阻特性,电流在导线中传输时,部分电能会转化为热能散失,线路越长、导线截面积越小,损耗越明显,尤其在远距离、低负荷工况下,线路损耗占比会显著上升。无功功率损耗同样不可忽视,当用电设备存在感性负载时,会产生无功功率,导致电流与电压相位差增大,不仅增加线路与变压器的额外负担,还会降低系统有功功率传输效率,造成能源浪费。
1.2 能耗影响因素
供配电系统能耗受多重因素综合作用,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能耗水平。负荷波动是常见影响因素,用电负荷会随生产作息、居民生活习惯等发生周期性或突发性变化,当负荷长期处于过低或过高状态时,系统难以维持经济运行工况,易导致设备效率下降、损耗增加。设备效率对能耗的影响更为直接,老旧变压器、传统配电开关等设备,因技术性能落后,运行过程中损耗远高于新型节能设备,且长期使用后性能衰减会进一步加剧能耗。拓扑结构合理性也至关重要,若供配电网络布局存在线路迂回、节点冗余等问题,会延长电能传输路径,增加线路损耗,同时降低系统供电可靠性。
1.3 节能控制核心需求
针对供配电系统能耗特征与影响因素,节能控制需聚焦三大核心需求,以实现系统高效运行。动态适配负荷是首要需求,系统需具备实时感知负荷变化的能力,通过灵活调整变压器运行台数、线路切换、设备启停等方式,使供电容量与负荷需求精准匹配,避免因负荷与容量不匹配导致的额外损耗。降低无效损耗是核心目标,需针对变压器、线路、无功功率等关键损耗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能源浪费,如优化设备运行状态、抑制无功功率、缩短无效传输路径等,最大限度降低非必要能耗。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节能控制关键技术
2.1 传统节能技术优化
传统节能技术通过性能升级与运行策略优化,降低供配电系统固有损耗。在无功功率治理方面,静止无功发生器作为新型无功补偿设备,可快速响应系统无功需求变化,动态输出或吸收无功功率,有效抑制电压波动与谐波,减少因无功功率导致的线路与变压器额外损耗,相比传统电容补偿装置,其调节精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能更好适配复杂负荷工况。变压器经济运行则通过优化运行方式实现节能,根据负荷变化动态调整变压器投运台数与负载分配,避免单台变压器长期处于低负荷或超负荷状态。
2.2 自动化节能技术
自动化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手段,实现供配电系统运行参数的动态优化。变频调速控制广泛应用于风机、水泵等动力设备,利用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使设备输出功率与实际负荷需求精准匹配,避免传统定速运行导致的能源浪费,同时减少设备启停冲击,延长使用寿命。智能负荷分配算法依托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分析各供电回路负荷分布,通过动态调整负荷分配方案,平衡各线路与变压器负载,防止局部过载或轻载,降低线路损耗与设备损耗。
2.3 新型技术融合
新型技术通过多维度协同,构建更智能的节能控制体系。物联网监测技术借助部署在供配电系统各环节的传感器,实时采集能耗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与负荷数据,形成全覆盖的数据感知网络,为节能分析与控制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避免因数据缺失导致的节能策略盲目性。AI 算法则进一步提升节能控制的前瞻性与精准性,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历史负荷数据,实现对未来负荷变化的精准预测,为变压器运行、负荷分配等提供提前调度依据;
三、自动化供配电节能控制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
自动化供配电节能控制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各层协同联动实现全流程节能管控。感知层作为数据采集基础,通过部署能耗传感器与负荷监测设备,覆盖供配电系统的变压器、线路、关键用电设备等核心环节,实时捕捉能耗数据、负荷变化数据及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将物理层面的运行信息转化为可传输、可分析的数字信号,为后续控制决策提供原始数据支撑。控制层承担核心调控功能,以 PLC与变频器为核心设备,接收感知层传输的数据,按照预设控制逻辑执行指令,如通过 PLC 实现对变压器运行状态、线路切换的自动控制,借助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动态适配负荷需求,同时将控制过程与结果反馈至应用层。
3.2 核心控制策略
系统核心控制策略聚焦负荷与能耗的动态匹配,提升节能精度与效率。基于负荷预测的动态调压策略,先通过分析历史负荷数据与实时负荷趋势,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变化规律,再根据预测结果调整供配电系统的输出电压。当预测负荷较低时,适当降低电压以减少线路损耗;当预测负荷升高时,及时提升电压保障供电质量,避免电压不当导致的能源浪费与设备故障。多设备协同节能算法则打破单一设备控制的局限性,统筹协调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变频设备等多类设备运行。
3.3 硬件选型
节能变压器优先选用低损耗型号,通过优化铁芯材质与绕组结构,降低铁损与铜损,适应系统长期运行的节能需求;同时结合系统负荷规模与变化特征,确定变压器容量,避免容量过大或过小导致的效率低下。智能断路器需具备精准的电流、电压监测功能与快速分合闸能力,既能实时反馈线路运行状态,又能在过载、短路等异常工况下迅速动作,减少故障对系统能耗与安全的影响。变频装置则根据被控设备(如风机、水泵)的功率、转速需求选择适配型号,确保其能稳定调节电机转速,实现输出功率与负荷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具备抗干扰能力,适应供配电系统复杂的运行环境。
结语
本研究围绕供配电系统节能控制,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明确了能耗核心环节与节能路径,设计的三层自动化控制系统可有效降低损耗、提升能源利用率。但研究在极端工况适应性、多系统协同优化上仍有不足。未来可进一步融合数字孪生、新能源并网技术,优化 AI 控制算法精度,推动节能系统向全场景、智能化升级,为供配电领域低碳转型与能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丰啸.建筑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供配电节能控制分析[J].技术与市场,2024,31(04):111-114.
[2]张增亮.探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供配电系统节能控制策略[J].通讯世界,2024,31(0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