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真性情”互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孙欣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 吉林长春 130000

1 师生“真性情”互动理论概述

师生“真性情”互动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基于平等、尊重与真诚的情感交流原则,通过语言、行为和情绪共鸣等多种方式,实现深层次的思想碰撞与情感交融。这种互动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共鸣。与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不同,“真性情”互动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表达,鼓励其展现真实的个性、情感与思考,而教师则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从理论层面来看,师生“真性情”互动的核心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我实现。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情感的支持者。情感教育理论则进一步指出,教育过程应注重情感因素的融入,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种理论的结合为“真性情”互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使其成为语文课堂中实现人文性教学的重要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真性情”互动体现为教师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运用生活化教学案例、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等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的单向交流模式,激发学生的真实表达欲望。例如,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朗读,能够带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而通过倾听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则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性情”互动的概念还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与双向性。教师需摒弃传统教学中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对话,尊重其独特见解与情感体验。同时,学生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表达真实想法。

2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真性情”互动的实践研究

2.1 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多维度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中“真性情”互动的实践特征与教育成效。研究设计遵循“理论构建—实证检验—策略提炼”的逻辑框架,确保研究过程科学规范且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在研究样本选择上,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与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东部地区3 所公立小学作为研究场域。样本校涵盖城区、郊区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每校选取4-6 年级各 2 个班级,共计 18 个班级参与研究。参与教师包括 12 名语文教师(教龄 3年以上),学生样本总量为 720 人。样本选择充分考虑地域分布、学校类型和学段差异,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数据收集采用三角互证法,通过三种路径并行实施:一是课堂观察法,研究者使用自编《“真性情”互动观察量表》对 72 节语文课进行全程录像与现场记录,重点捕捉师生语言互动、非言语行为及情感交流瞬间,每节课观察聚焦4 个维度:互动发起方式、情感投入程度、学生回应质量、对话延展深度。二是问卷调查法,面向全体样本学生发放《课堂互动体验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学生对互动真实性、平等性的主观感知,同时通过开放性问题收集质性反馈。三是半结构化访谈,对12 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每场访谈持续40-60 分钟,内容涉及互动设计意图、实施困难及效果反思,所有访谈录音均转为文字稿进行分析。

研究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研究阶段(2024 年9-10 月)进行文献梳理与工具开发,通过试测完善研究工具;主体研究阶段(2024 年 11 月-4 月)开展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工作,采用周期性课堂观察(每周 2-3 节)捕捉互动模式的动态演变;总结分析阶段(5-7 月)对数据进行编码归类与主题提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春季学期,研究团队结合新课标实施要求,指导实验教师开展“真性情”互动专题教研活动,通过课例研讨促进策略优化。

数据分析采用层级化处理策略:量化数据使用SPSS 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检验,重点分析不同互动策略与学生参与度的相关性;质性数据运用 NVivo 软件进行主题编码,通过持续比较法归纳核心范畴。研究严格遵循伦理规范,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录音录像资料匿名化处理,确保研究过程符合学术伦理要求。通过上述系统化的研究设计与实施,为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方法学保障。

2.1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真性情”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互动质量改善方面,采用开放式问题情境的课堂中,学生主动提问频次显著增加。教师通过设计“如果你是故事主人公会怎么做”等代入式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真实表达欲望。课堂观察记录显示,当教师运用生活化案例(如结合近期发生的校园事件解读课文)时,学生平均发言时长延长 40% ,且表达内容更具个性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型教师(占比 58.3% )所在班级的学生更倾向于提出批判性观点,这种现象在高年级段尤为明显。

情感联结强化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得到验证。数据显示,实验班级 87.6% 的学生认为“老师愿意听我说完想法”,较对照班高出 32 个百分点。在描写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和“记忆中的相似场景”分享,使 83.4% 的学生报告“更能体会文章情感”。访谈中多位教师提到,当主动披露自身阅读困惑(如“老师第一次读这里也没读懂”)时,课堂氛围更显融洽,学生后续互动参与度明显提升。

学习成效提升维度呈现阶梯式进步。追踪测试表明,持续开展“真性情”互动的班级,在课文深层次理解(如象征意义把握)和创意表达(如续写结尾)两个指标上进步显著。某实验教师记录的典型案例显示,一名原本沉默的学生在撰写《我的老师》作文时,特意提到“王老师蹲下来听我说话的样子”,这种细节描写在传统教学班作文中较为罕见。此外,在“最喜爱的课堂环节”调查中,“自由讨论”和“情景表演”两大互动形式的选择率合计达 64.8% ,远超“教师讲解”( 21.3% )等传统形式。

深度访谈揭示了三个关键实施策略的有效性:其一,教师自我表露策略(如分享读书笔记)能快速建立信任,但需把握“适度性”原则;其二,等待时间延长至5 秒以上可使低成就学生应答率提高 28% ;其三,非言语互动(如点头、微笑)的合理运用,对内向学生参与度提升效果尤为显著。

结语

教师通过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运用生活化案例、营造平等对话氛围等策略,能够有效突破传统互动模式的形式化局限。这种以情感联结为核心的互动方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在语言表达、文本理解等方面展现出更强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真性情”互动对改善师生关系具有独特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这种互动模式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 姿 彤 . 优 化 小学 语 文 师 生 互动 的 实 践 [J]. 小 学 阅读 指 南 ( 低 年 级版),2025,(03):18-20.

[2] 王 吉 平 . 核 心 素 养 背 景 下 的 小 学 语 文 师 生 互 动 [J]. 中 学 生 作 文 指导,2023,(0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