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

作者

顾雨薇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习作是语文学习的“输出端”,不仅反映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体现其思维发展与情感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需培养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的线性模式:命题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导致写作兴趣低下;批改依赖教师人工,反馈周期长且难以覆盖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讲评侧重共性问题,忽视学生个体差异。AI 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其可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推送适配素材、实时诊断习作问题、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

一、AI 赋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助力自主习作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AI 技术可通过创设习作情境、提供多元素材,为学生自主建构习作认知提供支持。例如,AI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推送相关写作主题与素材,引导学生从“被动命题”转向“主动选材”;通过智能提问启发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如“你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情感”“可以添加哪些细节让内容更生动”,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习作框架,实现从“不会写”到“自主写”的转变,契合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二)多元智能理论:适配个性化习作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存在语言、逻辑、空间等多种智能类型,习作能力发展具有差异性。AI 技术可通过智能诊断识别学生的习作优势与不足,实现“因材施教”。例如,AI 分析学生习作后,发现语言表达流畅但逻辑结构薄弱的学生,推送逻辑梳理工具与范文;针对情感表达丰富但词汇匮乏的学生,推送近义词替换、成语运用等资源。

(三)反馈教学理论:优化习作过程性指导

反馈教学理论指出,及时、精准的反馈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反馈多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进行,且反馈内容笼统,难以满足过程性指导需求。AI 技术可实现习作过程的实时反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输入语句时,AI 即时提示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在段落写作后,AI 分析段落结构是否完整、细节是否充分,给出改进建议。

二、AI 赋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困境

(一)AI 素材推送与学生需求适配性不足

当前 AI 习作素材库存在内容同质化、与学生生活脱节的问题。部分AI 平台仅根据习作题目推送通用素材,未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进行精准匹配,如为低年级学生推送抽象的议论性素材,为高年级学生推送过于简单的看图写话素材。素材适配性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将素材转化为自身写作内容,不仅无法激发写作兴趣,还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影响习作质量。

(二)AI 反馈聚焦形式纠错,忽视思维与情感指导

多数AI 习作反馈工具侧重语法错误、标点使用、字数统计等形式层面的纠错,缺乏对习作思维与情感表达的深度指导。例如,AI 能识别“句子不通顺”,但无法诊断“内容是否偏离主题”“情感表达是否真挚”“逻辑是否清晰”等深层次问题;能推荐替换词汇,却无法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情感感染力。这种浅层反馈难以满足习作教学中思维培养与情感表达的核心需求,导致学生习作“形似而神不似”。

(三)教师对AI 的认知与应用能力薄弱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AI 技术的教育价值理解片面,将AI 视为“自动批改工具”,缺乏将 AI 与习作教学理论、教学环节深度融合的意识。在实践中,教师或过度依赖 AI 反馈,减少对学生习作思维的引导;或因不熟悉AI 操作流程,仅在公开课中象征性使用AI,未能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甚至存在抵触心理,认为AI 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AI 赋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策略

(一)基于建构主义,优化AI 素材推送机制

以建构主义“学生主动建构”为核心,构建“需求分析—分层推送—动态调整”的AI 素材推送机制。首先,AI 通过前期问卷、习作历史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其次,根据习作主题分层推送素材,如围绕“我的周末”主题,为低年级学生推送图文结合的生活场景素材,为高年级学生推送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的范文片段;最后,根据学生素材使用情况(如素材查看时长、引用频率)动态调整推送内容,确保素材与学生需求高度适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整合素材,构建个性化习作内容。

(二)结合多元智能与反馈理论,完善AI 反馈体系

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与反馈教学理论,构建“形式纠错 + 思维引导+情感激发”的三维AI 反馈体系。形式层面,AI 继续强化语法、标点等基础错误的即时纠错;思维层面,AI 通过分析习作主题关联性、段落逻辑、内容完整性,推送思维引导问题,如“你的事例是否能支撑主题”“如何调整段落顺序让逻辑更清晰”。

(三)提升教师AI 应用能力,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模式

加强教师 AI 应用能力培训,通过理论学习(AI 教育理论、习作教学理论)、实践操作(AI 工具使用、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优秀 AI 习作教学课例)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 AI 的教育价值,掌握将 AI 融入习作教学全流程的方法。同时,引导教师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模式:AI 负责素材推送、基础反馈、数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教师聚焦习作主题设计、思维深度引导、情感价值观渗透等核心环节,如在AI 推送素材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素材与自身生活结合。

结束语

AI 赋能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与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反馈教学等理论的结合,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习作教学实效。尽管当前实践中面临素材适配性不足、反馈浅层化、教师能力薄弱等困境,但通过优化素材推送、完善反馈体系、提升教师能力,可实现AI 与习作教学理论、实践的深度融合。未来,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持续探索AI 的应用边界,在尊重习作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AI+习作教学”模式,让 AI 真正服务于学生习作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冯瑜.AI 赋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三点创新[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5,(08):6-8.

[2] 庄惠萍. 如何通过数智化赋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J]. 好作文,2025,(13):75-76.

[3] 鲁珊珊.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J]. 学生·家长·社会,2025,(1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