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余云峰

四川清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10058

引言

市政道路与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干,承担着城市物流与居民出行的重任。混凝土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被广泛应用于路面与桥梁承载结构。然而在实际施工与运营过程中,各种裂缝问题频发,不仅影响结构的强度和韧性,还会加速钢筋锈蚀与骨料剥落,导致结构耐久性下降,维修成本高昂。裂缝的产生与混凝土早期的塑性收缩、硬化期温度梯度、外部荷载以及后期环境侵蚀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高性能混凝土、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和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为了全面提升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质量,本文从裂缝成因、材料改性、工艺控制、智能监测与维护闭环五个维度综合研究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提出系统化的防治思路,为后续工程实践与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一、裂缝成因与分类

混凝土裂缝按形成阶段可分为塑性收缩裂缝、早龄温度裂缝、干缩裂缝和荷载裂缝。塑性收缩裂缝主要发生在混凝土初凝至终凝期间,由于水泥水化导致大量水分逸出,表面收缩受内外约束形成细微裂缝;早龄温度裂缝起因于大体积构件内外温差,核心温度高达 70% 以上,外部环境温度低,内外温差达 20c 以上,混凝土受拉而开裂;干缩裂缝由后期湿度变化引起,当表面湿度下降至 50% 以下时收缩应力集中;荷载裂缝则多发生在交通荷载、温度循环及地基沉降作用下。市政道路厚铺层和桥梁盖梁桥台等处尤为明显,严重影响结构整体性。进一步分析可知,混凝土配合比、水胶比、砂率、骨料级配、外加剂掺量以及现场施工温控和养护方式等均对裂缝的形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需要全面识别成因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防治措施。

二、材料配合比优化与外加剂应用

通过降低水胶比、优化砂率及掺加矿物掺合料可有效减少裂缝产生。大体量混凝土推荐采用 C30 以下标号,水胶比控制在 0.40 以下,同时优先采用适当级配的中粗骨料以降低浆体收缩;掺入 10%~25% 的粉煤灰或矿粉,不仅可提高早期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还可抑制温度梯度;硅灰掺量可控制在 5% 以内,以提高材料密实度与抗裂性能。此外,自收缩混凝土外加剂(如聚合物吸水树脂)可在硬化前吸存混凝土浆体中的毛细水,在后期自行释放补偿塑性和干缩;以聚丙烯纤维或钢纤维替代部分粗集料,掺量分别控制在 0.9~1.2kg/m3 和 20~40kg/m3 ,不仅能增强混凝土的抗拉韧性,还可使微裂缝得到桥接与闭合,从而提升混凝土的抗渗和抗冻性能。通过材料的微观研究与配合比优化实验,可形成适应新疆气候特点和现场条件的高抗裂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为工程应用提供可复制的配方体系。

三、施工工艺优化与养护管理

为减少施工环节裂缝,应从模具安装、浇筑振捣、接缝处理与养护过渡等工艺进行优化。模板安装须确保刚性和密封性,以减小浇筑力造成侧移和漏浆风险;分层浇筑厚度应控制在 0.5~0.8m ,由内至外每层振捣时间不低于 60s ,保证密实度;采用控制缝并行切缝机在终凝前 12~24h 内进行初始切缝,以释放塑性应力;早期养护关键在于采取蒸汽加温或覆盖湿麻袋、喷雾养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持表面相对湿度高于 95% ,温差控制在 10c 以内,养护周期不少于 7d 。针对大体量构件,可安装温控管网并采用微机测温记录系统对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温差超过预警值时,采取人工降温或覆盖保温毯等措施。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可显著降低塑性和早裂风险。

四、智能监测技术与健康评价

利用无线传感网络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可实现混凝土内部应力与温度场的实时在线监测。关键部位如大体积承台、连续梁中跨等处布设多点测温和应变传感器,当温度应变变化速率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报警并生成报告;结合无人机航拍与高分辨率裂缝扫描仪,可对路面和桥面裂缝开展全景扫描与三维重建,实现对裂缝宽度、深度的定量化评估;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建立混凝土结构健康评价模型,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机器学习运算,得到结构健康等级与剩余寿命预测。该技术体系可为维护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减少周期性人工巡检工作量,并可对新型防裂措施进行效果追踪。

五、后期修复与维护策略

对于已产生裂缝,应按宽度、位置与结构重要性分级修复并建台账监测,确保长期安全。

发丝裂缝( <0.3mm ):沿缝两侧钻注浆孔,高压灌注低粘度环氧树脂固化后,表面贴热熔膜或改性沥青膜封闭。

中等裂缝( 0.3--1.0mm ):先沿缝开 ΔV 槽(宽 10mm 、深 20mm ),清槽后用双组分聚合物水泥砂浆填嵌,再覆聚合物砂浆面层,拐角处加纤维或钢筋三角防裂带,养护 3–5 天。

结构裂缝( >1.0mm ):监测后选粘钢或碳纤维布加固;粘钢时凿槽粘贴钢板,碳布加固时铺贴高模环氧;并在加固区设温度补偿缝。

伸缩缝与铺装接头:每年检查更换橡胶条或聚氨酯密封胶,并清理接口、修复基面。

维护期间建立裂缝台账(位置、尺寸、修复记录),配合裂缝宽度仪定期复测,通过“修缝—监测—评估”闭环管理,动态调整养护方案,保障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

结论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需从材料、工艺、监测与维护四个方面综合施策。通过优化配合比、掺加功能性外加剂、推广纤维混凝土,配合严格工艺控制和智能在线监测,可显著降低裂缝产生率。对已出现裂缝需采取分级修复与定期维护,构建从预防到修复的全寿命管理体系。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纳米材料与自愈合混凝土的研究,完善智能监测与健康诊断算法,并结合 BIM 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裂缝防治与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尚亮榆.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J].汽车画刊,2024,(11):86-88.

[2]罗雨星.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与实践[J].汽车周刊,2024,(12):147-148.

[3]张钰.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J].四川建材,2024,50(1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