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路径探索
苏日那
墨玉县雅瓦乡中学 848100
一、引言
传统初中体育教学多聚焦“ 技能训练” ,如跑步、跳远、球类运动的动作教学,忽视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从多角度理解体育的价值,也不利于综合素养的培养。
实际上,初中体育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元素:跑步中的速度计算涉及数学,运动后的身体变化关联生物,体育赛事的解说需要语文表达,运动动作的美感可结合艺术欣赏。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索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路径,不仅能让体育教学更生动有趣,还能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 以体育人、综合育人” 的目标。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多以“ 重复训练” 为主,部分学生容易感到枯燥。跨学科融合能为体育教学注入新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接触其他学科知识,从而提升兴趣。例如,在“ 跑步” 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计算“ 平均速度” ,结合生物知识分析“ 跑步时的呼吸变化” ,学生既能练跑步,又能学知识,参与积极性会显著提高。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新课标强调“ 核心素养导向” ,要求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而这些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多学科知识的支撑。比如,“ 健康行为” 的养成需要生物学科的“ 人体结构” 知识、语文的“ 健康知识表达”能力;“ 体育品德” 的塑造需要道德与法治的“ 规则意识” 、历史的“ 体育精神传承” 知识。跨学科融合能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同步提升多方面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三)落实课程综合化要求
新课标推动“ 课程综合化” ,反对学科孤立。初中体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课程综合化的重要体现。通过跨学科教学,能打破“ 体育只练身体” “ 语文只学读写” 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学科间的关联,学会用“ 综合视角” 看待问题,为高中阶段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
(一)体育与语文融合:以“ 表达” 深化体育理解
体育与语文的融合,核心是通过“ 语言表达” 让学生梳理体育知识、传递体育感悟,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体育解说与写作:在球类比赛(如篮球、足球小组赛)后,让学生模仿体育解说员,用口语描述比赛过程,包括“ 球员的动作” “ 比赛的关键节点” “ 团队的配合” ;或让学生写一篇“ 体育比赛观后感” ,记录自己的参与体验(如“ 拔河比赛中的坚持” )、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如“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体育背后的意义。
2.体育故事与阅读:课前引入与体育相关的语文素材,如短文《奥运冠军苏炳添的训练故事》《古代的射箭运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体育人物的拼搏精神、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再结合课堂上的技能训练(如短跑、射箭模拟练习),实现“ 读-思-练” 结合,让体育学习更有深度。
(二)体育与数学融合:以“ 数据” 提升运动科学性
体育中的速度、距离、角度等元素,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融合教学可让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运动数据,提升运动的科学性:
1.运动数据计算:在“ 短跑” 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测量“ 50 米跑” 的时间,用数学公式“ 速度=路程
时间” 计算个人平均速度,并对比不同同学的速度数据,分析“ 为什么有的同学速度快” (如步频、步幅的差异);在“ 跳远” 教学中,测量跳远距离,记录多次尝试的成绩,用“ 平均数”分析自己的进步情况,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用数据说话。
2.运动场地与几何:讲解“ 篮球场地” “ 田径跑道” 时,结合数学中的“ 长方形面积” “ 圆的周长” 知识,让学生测量场地尺寸,计算场地面积、跑道长度;在“ 跳绳” 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跳绳的运动轨迹(近似圆形),分析“ 跳绳长度与身高的关系” ,用几何知识解释“ 为什么跳绳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速度” ,让学生理解体育与数学的实用关联。
(三)体育与生物融合:以“ 科学” 理解运动原理
初中生物中的“ 人体结构” “ 新陈代谢” 等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时的身体变化,避免运动损伤,具体路径包括:
1.运动与人体结构:在“ 立定跳远” 教学前,用生物知识讲解“ 腿部肌肉(如股四头肌)的作用” “ 关节(如膝关节)的运动原理” ,让学生明白“ 屈膝蹬地” 的科学依据;在“ 仰卧起坐” 教学中,讲解“ 腹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 ,告诉学生“ 正确姿势能保护腰椎” ,让学生在训练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运动与健康知识:结合生物“ 新陈代谢” 知识,讲解“ 运动后出汗的原因” “ 补充水分的重要性” ;结合“ 呼吸系统” 知识,教学生“ 跑步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如两步一吸、两步一呼)” ,避免因呼吸不当导致的头晕、乏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 运动后营养补充方案” ,结合生物中的“ 营养均衡” 知识,搭配蛋白质(如鸡蛋)、碳水化合物(如面包)等食物,提升健康管理能力。
四、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注意事项
(一)以体育为核心,避免“ 喧宾夺主”
跨学科融合的前提是“ 立足体育学科” ,不能为了融合其他学科而忽视体育本身的教学目标。例如,在“ 体育与数学融合” 的“ 跑步速度计算”教学中,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计算理解“ 如何提升跑步速度” ,进而优化跑步动作,而不是单纯训练数学计算能力。教师要明确:其他学科知识是“ 辅助工具” ,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适宜内容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知识储备有限,跨学科融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初一学生刚学完“ 一元一次方程” ,在体育中可设计“ 简单的速度计算” ;初三学生学过“ 几何图形” ,可探索“ 运动场地的几何分析” 。避免设计过于复杂的跨学科内容(如用高中物理知识分析运动力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反而影响体育学习效果。
(三)加强学科教师协作,共享教学资源
跨学科融合需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学校可组织“ 跨学科备课组” ,如体育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设计“ 体育观后感写作” 任务,与生物教师共同梳理“ 运动与人体结构” 的知识点;教师之间还可共享教学资源,如语文教师提供体育相关的阅读材料,美术教师提供体育动作绘画的指导方法,形成教学合力,提升跨学科融合的质量。
五、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是落实课程综合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与语文、数学、生物、艺术等学科的融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全面发展。
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体育与更多学科(如道德与法治、历史)的融合路径,如结合道德与法治的“ 规则意识” 讲解体育比赛中的公平竞争,结合历史的“ 体育发展史” 介绍传统体育项目(如蹴鞠),让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参考文献:
[1]杨明杰.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路径分析[J].体育视 野,2023,(19):86-88.
[2]陈巧.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的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 导,2023,(2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