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组织文化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作者

谢尊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德阳 618300

一、引言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塑造独特的行为规范、态度和工作关系,其概念源于企业管理,指“企业独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作为特殊社会现象,其建设是需全员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1】。在当前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人才是核心资源,其管理水平关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影响力。作为高校灵魂的组织文化,是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氛围的总和,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这种文化结构深刻影响着高校运行各环节,尤其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远影响。深入研究组织文化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积极效能,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组织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高校组织文化的内涵

高校组织文化是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多层面体系,涵盖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如校名沿革、建筑设施和校园景观)是外在表现,体现办学思想与审美,构成物质基础;制度文化(规章、管理流程)规范物质与精神层建设;精神文化(办学理念、校训、学术风气)是核心,集中体现价值追求与精神内核,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高校文化形成的主要标志【2】。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高校文化整体。

(二)高校组织文化的特点

第一,高校组织文化深深植根于其作为知识殿堂的本质,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特质弥漫在教学科研活动之中。第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办学传统,通过校训、校歌等载体在一代代师生间薪火相传,塑造着共同的精神气质。第三,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将创新思维与突破精神融入文化内核,激励师生超越陈规,积极投身于创新性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履行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使命。

三、组织文化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一)在招聘选拔环节的作用

在招聘选拔环节,组织文化提供核心价值导向,使高校能精准识别并吸引文化契合度高的候选者,例如学术伦理导向型院校会侧重考察应聘者的科研严谨性与教育使命感。文化认同不仅降低新成员的组织社会化成本,更通过文化品牌效应提升人才吸引力。

(二)在培训开发环节的影响

文化作为认知框架塑造培训内容设计,校史教育、文化浸润活动以及战略导向型课程加速新进人员的文化内化,同时学习型文化生态驱动持续专业发展,形成个体能力提升与组织智力资本增值的双向强化。

(三)在绩效考核环节的作用

高校组织文化影响着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研究型高校突出学术产出权重,教学主导型高校侧重教育质量指标,确保考核标准与组织价值观的制度耦合。而文化倡导的程序正义原则保障评估公信力,进而转化为有效的行为激励

(四)在薪酬激励环节的影响

组织文化对高校薪酬激励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文关怀型组织通过全面福利供给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竞争创新导向文化则强化绩效薪酬的边际激励强度,重点奖励科研突破与战略贡献。这种多环节的系统性作用表明,组织文化实质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隐性架构,其通过价值认同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并经由文化 - 制度 - 行为的动态适配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能,最终实现组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同进化。

四、优化组织文化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

第一,高校制度设计协同化。将组织文化核心理念(如学术自由、创新包容、师德师风)嵌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招聘标准中明确文化适配度要求,在绩效考核指标中增设文化践行维度(如团队协作、师德表现),在晋升机制中强化对文化贡献者的倾斜。第二,管理流程文化赋能。在教师发展培训中增设组织文化专题模块,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深化员工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薪酬福利设计中融入文化激励元素(如设立“跨学科合作奖”“教学创新基金”),推动文化价值观向行为转化。第三,文化载体与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结合。利用数字化平台(如校园人事系统)同步推送文化理念与人事政策,在新员工入职、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关键节点强化文化宣导,实现文化渗透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一体化运作。

(二)强化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

深入挖掘、传承并创新发展学校特色文化,明确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具体导向,确保人才工作与学校战略、文化定位一致。通过文化引领,吸引、培养和留住与学校价值观相符的优秀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组织文化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得到的支持和激励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3】。

(三)提升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

加强组织文化宣传与教育(文化活动、讲座、刊物等),深入解读其内涵与价值。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提供展示才能与实现价值的平台,使员工在工作中切实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强大凝聚力。

五、结论

高校组织文化通过物质、制度、精神三层结构形成人力资源管理隐性架构,在招聘中实现文化适配筛选,培训中促进文化内化与能力协同,考核中建立价值观导向的指标体系,薪酬中通过福利包容与绩效倾斜强化组织承诺。这种动态适配机制显著提升管理效能。优化需推动三维深度融合:将学术伦理、创新包容等文化基因植入人力资源制度;开发文化浸润式培训与激励型薪酬驱动行为转化;借助数字化工具耦合人事流程与文化传播。根本在于重构战略导向——在传承历史底蕴基础上注入创新与跨学科要素,构建教师发展的文化赋能系统。当文化认同转化为可持续学术生产力时,便实现从管理工具到战略治理范式的跃迁,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核心基石。

参考文献

[1] 季冬平 .(2021). 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及作用 . 教书育人 ,(14),53-54.

[2] 喻秋兰 .(2008). 论高校组织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长沙大学学报 ,22(06),125-126.

[3] 杨妍& 周晶.(2025).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学校组织文化的调节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46(11),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