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
裘晟 鲜于建川
上海市电机学院 商学院 上海 201306
引言
2022 年 6 月,生态环境部等 7 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做出系统部署。推进污、碳协同减排将成为我国实现“双碳”政策的重要推动力量。2023 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为 39.2 亿元,占国民生产总额的 38.6%。同时,中国是《巴黎协定》的重要签约方之一,承诺到 2030 年前将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正值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关键时期。然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具体影响仍待深入探究。因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旨在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1. 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碳排放量(ce),采用浙江各地级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参考王芳等学者的研究,以CEADs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2. 核心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参考徐维祥等学者的研究,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基础、数字产业规模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四个维度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3. 控制变量和中介变量:城镇化(UR)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衡量;产业结构 (IS) 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衡量,分别以 IS1、IS2、IS3 表示;政府支持 (Gov) 采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衡量。同时,数字技术通过技术的变革产生技术创新实现中介作用,因此本文选用技术创新(Ti)作为中介变量,用城市当年每十万人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衡量。
(二)研究方法
1. 基准回归模型
为研究核心解释变量以及各控制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强度和显著关系,本文采用基准回归模型进行测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数字经济发展对浙江碳排放影响效应分析
1. 基准回归结果基准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注 :* 和 ** 分别表示在 5% 和 1% 水平上显著 ( 下表同 ),( ) 内为z 统计量。
Dig 的系数为 -40.084,在 5% 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为负向。表明数字经济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碳排放显著下降。如数字化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人工智能提升能效,验证其在低碳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 异质性分析
浙北(杭州、嘉兴等 6 市)Dig 系数 -40.107 在 1% 水平上显著,减排作用显著:杭州以数字产业集群带动转型,嘉、湖承接溢出优化能源结构。浙南(温州、台州等5 市)Dig 系数 127.556 不显著:数字经济水平低,技术应用少,传统产业改造不足,减排作用未显现。
表3 空间异质性检验

3. 中介效应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加入技术创新后,Dig 系数变为 - 54.269 在 5% 水平上 显著,lnti 系数 0.132,中介效应占比35.46% ,验证技术创新的关键中介作用
表4 中介模型回归结果

四、结论
数字经济显著抑制浙江城市碳排放,通过新业态与产业调整实现;区域异质性明显,浙北减排效果突出,浙南因发展滞后不显著;技术创新起中介作用。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浙南需完善设施、出台优惠;促进区域协同,以浙北带动浙南;推动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低碳产业。
参考文献
[1][1] 徐丽梅 , 张禹 .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5,34(6):1312-1323.
[2] 王芳 , 董战峰 . 数字经济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J]. 改革 ,2023(3):76-90.
[3] 徐维祥 , 周建平 , 刘程军 .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 [J]. 地理研究 ,2022,41(1):111-129.
[4] 王维国 , 王永玲 , 范丹 . 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效应及机制 [J].中国环境科学 ,2023,43(8):4437-4448.
[5] 谢文倩 , 高康 , 余家凤 .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 [J].统计与决策 ,2022,38(17):114-118.
[6] 刘传明 , 孙喆 , 张瑾 .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碳减排政策效应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29(11):49-58.
作者简介:裘晟,男,浙江衢州人,电机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商务;鲜于建川,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