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

朱薇 颜为春

青海油田培训中心(党校)  736202 青海油田培训中心(党校)教育培训部 7362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在党校教育中,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党政人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的重要使命。为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路径已成为当务之急[1]。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应对教育变革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通过智能算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如自适应学习系统能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实时调整学习内容难度。这对教师提出新要求,需掌握相应技术与数据解读能力,以便更好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 [2]。

(二)提升教学质量效能

人工智能可精准分析教学过程数据,课前通过智能备课工具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个性化备课建议;课中利用课堂互动分析系统实时了解学生参与度与知识掌握情况;课后借助作业批改与学情分析系统,为教师提供详细反馈,助力精准教学。同时,智能教育资源推荐平台能为教师推送适配教学内容的优质资源,节省备课时间,使教师能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与方法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三)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需紧跟技术前沿。人工智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线上学习资源与智能研修平台,教师可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参加各类培训课程,与专家同行交流研讨。智能教学助手协助教师处理教学事务,节省精力投入专业研究与技能提升。人工智能推动教师教育理念更新,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需求,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策略

(一)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筑牢智能教育根基

在线上培训模块,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教师开设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原理算法、应用场景等,帮助教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邀请专家开展直播讲座,解读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政策文件,如《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使教师明确自身数字化发展要求与方向。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创新”线上培训项目,组织教师观看教育部发布的智能教育示范校案例视频,学习其利用智能排课系统、智能教学评价系统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经验。教师们通过线上讨论区交流心得,结合党校教学实际探讨应用的落地性。

线下培训则注重实践操作。组织教师到智慧校园示范基地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智能教室、智慧图书馆等设施,了解人工智能在教学环境中的应用。邀请技术骨干现场指导教师使用智能教学软件,如利用智能课件制作工具制作包含动画演示、数据可视化等内容的课件,提升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日常教学的能力。

(二)校际合作共育,拓展智能教育视野

多校可以联合成立教师智能教育发展联盟,定期开展研讨会,邀请前辈分享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智能教育前沿理论,如人工智能与认知神经科学结合对学生学习机制的影响,拓宽教师视野。同时,共同制定教师数字化素养校本培训课程标准,确保培训内容贴合党校教育特色与教师实际需求。

举个例子,A 校与 B 校可以合作开展“智能教研工作坊”活动。两校教师共同利用智能研修平台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围绕党校特色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要点,借助平台的资源推送与互动讨论功能,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设计出融合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元方法的创新教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磨课环节,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师对智能研修平台的应用能力。

校际合作还体现在联合举办教学竞赛。在竞赛中设置智能教育应用专项奖项,鼓励教师尝试将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学,如利用智能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历史事件场景,增强教学的沉浸感与吸引力。赛后组织研讨反思活动,参赛教师分享经验教训,评委专家给予针对性指导,促进教师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成长。

(三)行动反思进阶,深化智能教育应用

学校应鼓励教师基于行动研究法开展智能教育实践探索。在实践前,组织教师学习行动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智能教育应用模式,如混合式教学中人工智能的作用机制。引导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明确研究问题、预期目标与实施

步骤,为行动反思提供清晰框架。

例如,党校可以在“党的建设”课程教学中应用智能教学系统。课前通过系统发布预习任务,收集学生反馈,了解知识基础与学习困惑;课中运用系统的互动功能开展小组讨论、实时问答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课后借助系统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反思教学效果。经过多次行动反思循环,该教师优化了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自身在智能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建立教师智能教育实践反思共同体,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教师们分享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案例,包括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日志、教育叙事等形式,深入剖析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不断调整优化应用策略,推动教师数字化素养在实践中逐步进阶。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党校教师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充分认识到提升数字化素养的必要性。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筑牢根基、校际合作共育拓展视野、行动反思进阶深化应用等有效培训路径,教师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提升数字化素养,更好地适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师需持续学习探索,将新技术与党校教育特色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党政人才贡献力量,推动党校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雪莉 祝洁 . 智伴成长 :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24(S02):42-45.

[2] 林攀登 .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 理念变革与实践创新 [J]. 中国成人教育 , 2021(1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