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铸文脉,智绘烽火赓华章
苗银鑫 薛雅文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一、沂蒙精神的文化根基与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
(一)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与人文传统的融合
沂蒙精神其核心是 "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这一精神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中,融合了儒家文化倡导的“忠孝仁义”思想、东夷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基因,以及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人民性特质。作为东夷文化发源地,临沂孕育了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宗师,他们的艺术实践承载着 " 以民为本 " 的政治理念与 " 廉洁自律 " 的道德追求。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开仓赈民、禁酒节粮,颜真卿在《乞米帖》中展现清廉品格,这些文化基因与抗日战争时期 31 万参军支前、10 万英烈牺牲的壮举相呼应,共同铸就了沂蒙" 刚直无私、精忠为国 " 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这种将传统家国情怀转化为革命实践的文化自觉,使沂蒙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坐标。
(二)书法艺术:沂蒙文脉的载体与象征
临沂因书法被称作“中国书法名城”,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三千年而从未衰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颜体”,书法是传递价值观的媒介。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临沂的特色文化景观。
据统计,临沂现有国家级书法家协会会员 120 余人,省级会员 500 多人,书法教育覆盖 90% 以上中小学,书法广场、书圣文化节等平台为书法文化普及提供了广阔空间。仅 2024 书圣文化节,就有 160 多件创新作品参展,超过 50万游客参观,充分体现了临沂书法艺术的繁荣和书法文化的深厚群众基础和广泛影响力。
二、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书法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的传统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课堂讲授、实地参观等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知识的传递,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互动不足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大弊端,调查显示,仅 35% 的中学生能完整复述沂蒙红嫂的故事。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书法教学依赖于师徒面授,而偏远地区资源匮乏,临沂乡村学校书法教师的缺口率高达 40% , 这让不少学生在书法教育方面享受不到优质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模式的灵活性
数字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AR 技术通过虚拟场景复现,将书法名作、历史事件等融为一体,让学生参与式地学习;例如,临沂大学研发的《沂蒙史诗》民族管弦乐项目,运用 VR 技术将观众带入革命场景,感受历史的厚重。
微课平台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山东省委党校推出的沂蒙精神微课,点击量达到 200 多万次,可见微课的传播效率之高,人们的碎片化学习更加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知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3 年国内文博类数字产品市场规模达 120 亿,AR 教育应用年增长率达 45% ,数字技术在文教领域有巨大潜力,前景广阔。
三、“双轨平台”的构建动因与社会需求
(一)政策导向与文化战略
“科技 + 文化”融合发展方向明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从国家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战略指导,是我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地方层面,山东省积极行动,提出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临沂市更是规划在 2025 年前建成 10 个红色教育数字化基地。这些举措体现了各地政府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构建“双轨平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
(二)教育创新的迫切需求
对青少年群体而言,利用 AR 技术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留存度会得到大幅提升,有数据显示,AR 技术可以提升课堂参与度 70%,提升知识留存度 50% ,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知识的探索欲,带领他们在游戏中加深对文化内涵的了解。 2024 年临沂书圣文化节 AR 书法体验区日均接待游客 3000人次,远超传统展区,大众更乐于接受数字化的体验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四、平台构建的实践基础与数据支撑
(一)学术研究与技术积累
临沂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形成特色实践体系,实现传统基因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其青春宣讲团已开展宣讲 290 余场,覆盖 1.6 万人次,先后开
发了《沂蒙山》、《渊子崖》等红色文艺作品,探索了“艺术 + 思政”的教学模式,这些做法为平台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内AR 教育技术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成熟度指数达到78.5 ( 满分 100 ) , 已经能够支持书法笔触模拟、历史场景还原等高级功能,这为平台的技术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试点成果与用户反馈
2003 年临沂某中学试点“AR 书法课堂”,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临摹准确率提高 40% , 对沂蒙精神的认知度从 52% 提高到 85% , 这表明 AR 技术在书法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微课平台“沂蒙云课堂”上线首月注册用户超过 10 万,其中 25 - 35 岁青少年群体占 70% , 这一数据反映了微课平台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证明了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五、传承使命与时代责任的交汇
沂蒙精神与书法艺术的融合,既是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命题,通过搭建“AR 绘本 + 微课”双轨平台,破解传统传承困境,用科技激活文化基因,让红色精神和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这一做法不仅是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具体举措,更为数字化保护全球文化遗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数字化浪潮中,沂蒙精神与书法艺术将携手共进,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贡献出一份与众不同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苑朋欣 . 沂蒙人民的文化品格 : 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J].中文期刊 -2023
[2] 习近平. 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N]. 共产党员网-2024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临沂大学《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编号:SKHX2022024)的项目成果;
本文系临沂大学《基于 WebGIS 技术的危险废物地质处置信息系统及电子签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HX240348)的项目支持成果;
指导教师:1. 郑燕,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2. 赵飞龙,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