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分析
李巧梦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引言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比职业院校现有培养体系的匹配程度,揭示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一些堵点。与既有研究相比,文章创新性地引入了动态适配指数评估模型,量化分析人才培养滞后于技术迭代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制造 2025”与“双碳”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研究对于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具有显著现实意义。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岗位需求特征分析
(一)产业链岗位分布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呈现明显的梯度化人才需求特征,上游研发端、中游制造端与下游服务端形成差异化岗位矩阵。上游核心三电系统研发岗位集中了行业最高端人才需求,其中电池材料研发工程师平均招聘学历要求为硕士及以上,且普遍需要具备电化学、材料学复合背景,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等岗位。中游整车制造环节成为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总装、质检、工艺等技术类岗位占比达半数,此类岗位更强调标准化作业能力,例如电池PACK 生产线操作工需掌握激光焊接、气密性检测等专项技能。下游服务市场则呈现爆发式增长,充电桩运维工程师年招聘量增速达67%(猎聘网2024 年报告),故障诊断技师则要同时具备高压电系统检修资质与车联网数据分析能力,典型如蔚来汽车 NIO Power 服务体系中,远程诊断工程师需实时解析车载 CAN 总线传输的 3000+ 信号参数。
(二)岗位能力要求
现阶段的技术类岗位已从传统机械维修转向“机 - 电 - 软”的三重能力融合,高压系统检修岗位除需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外,也要掌握绝缘检测仪、热成像仪等智能诊断设备操作,部分企业把电池管理系统参数标定能力列为必备项。智能网联岗位能力要求呈现 IT 化倾向,自动驾驶测试工程师需要熟练使用 Python 编写仿真脚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调试岗位要求掌握 AndroidAutomotive OS 框架开发基础。服务类岗位能力内涵持续扩展,经销商技术顾问除传统故障排查外,也要具备用户大数据分析能力,例如通过云端充电记录预测电池健康度。
(三)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影响
现阶段的智能化趋势催生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校准技师等新兴岗位,该类人才需同时具备光学标定设备操作能力与深度学习基础认知,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覆盖率严重不足。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带来人才需求裂变,钠离子电池量产推动材料表征实验员岗位涌现,而固态电池研发则急需原子层沉积技术方面的工程师。市场服务模式创新更是颠覆了传统能力模型,例如换电站运营管理员要兼具机械自动化控制与动态调度算法知识。
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配性的策略
(一)岗位导向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往往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反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要求职业院校从新能源汽车行业真实岗位需求出发,倒推课程设置与能力标准。具体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发布的岗位能力图谱,如比亚迪电池工艺工程师岗位要求的“极片涂布参数优化”“电芯分容测试”等核心技能,直接转化为模块化课程单元。某高职院校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的《动力电池制造工艺》课程,企业生产现场的标准作业程序直接植入实训环节。课程更新机制必须动态化,建议组建由企业技术骨干、院校专业带头人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每学期根据新技术应用情况修订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要突破传统“先理论后实训”的线性模式,采用“项目贯穿式”教学,如把某款量产车型的电池包拆装检测作为学期任务,反向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的映射,保证学生毕业时具备“上岗即用”的能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与订单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层面要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生态。产业学院是目前最有效的载体,如吉利汽车与多所职业院校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企业捐赠了价值千万的 ADAS 实训设备,派驻工程师常驻学校参与教学,学生大三直接进入吉利研究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需突破传统“批量订制”模式,可探索“微订单”机制,即针对某款新车型上市或某项技术升级,与企业签订短期定向培养协议,快速响应人才需求波动。生产性实训基地则是产教融合的高级形态,院校可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如北汽新能源在某职校设立的“电池PACK 教学工厂”,学生参与生产的电池包直接供应售后市场。此外校企协同要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例如院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双方按比例分享人才输送带来的效益,形成合作闭环。
(三)构建技能认证与岗位对接标准
当前职业院校的技能评价体系与行业认证存在明显断层,亟须建立贯通教育链与岗位链的标准化认证通道。1+X 证书制度是重要突破口,但,应重点对接新能源汽车领域高含金量证书,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颁发的“高压电系统维修”认证,其考核标准直接引用 GB/T 18384-2020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国标。院校可以把证书考核内容拆解融入专业课程,如某校《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期末考试即采用
考证题库,实现“课证融通”。企业定制认证更具针对性,例如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校准认证,涵盖摄像头标定板架设、毫米波雷达角度调试等 7 个实操模块,持证学员优先进入企业人才库。认证标准要保证一定程度上的动态更新,建议组建由行业协会、头部企业、教育专家构成的认证标准委员会,每年度修订考核要点,最终目标是建立“学习 - 认证 -就业”直通车,实现毕业生持证上岗“零过渡”。
(四)师资队伍“双能型”建设机制
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应成为常态,特斯拉中国与上海某职校的合作中,其电池系统首席工程师每学期驻校授课 80 课时,带领教师团队完成 BMS 故障诊断案例库开发,使教师团队工程能力提升显著。教师企业实践不能流于形式,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在企业完成至少 160 小时的深度实践,如参与蔚来汽车换电站故障维修工单处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院校可以建立“技术反哺”激励机制,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的教师给予科研分值与奖金双重奖励,某校教师团队为本地车企开发电池健康度预测算法,所得经费直接用于实训室智能化改造。师资评价体系必须改革,破除唯论文倾向,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行业标准制定等纳入职称评审条件,只有让教师始终站在技术前沿,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供给的主阵地,必须直面产教融合的深层次矛盾,课程滞后于技术、认证脱离于岗位、师资困囿于理论,职业院校应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行业变革,把企业的技术标准、生产流程和创新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产业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秀霞. 产教融合在新能源汽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研究[J]. 时代汽车,2025(2):100-102.
[2] 王娟 , 袁珊珊 . 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J]. 汽车知识 , 2025(3):186-188.
[3] 宋元 . 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分析 [J]. 能源学报 , 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