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

作者

王静

伊金霍洛旗市场监督管理局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这是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更加是事业单位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积极认清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有效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不仅是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充分档案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录入以及快速检索和利用,这个过程中有效减少了人工参与,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由于人工操作造成失误的概率,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大提升。其次,能够有效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和数据化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减少纸张资源的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同时也能够减少档案信息的物理储存空间,大大节约了资源和管理成本。再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加强了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数字化档案信息能够实现异地备份从而有效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档案损毁,同时电子档案也能够避免在出借过程中造成的遗失和损毁,这大大提升了档案的安全性。最后,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实时共享,这为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有效提升了档案的服务效能。

二、互联网背景下事业单位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资源投入,提升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事业单位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就应该积极加大资源投入,购置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构建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应该购置先进的硬件设备,比如高性能的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以及高速扫描仪器等数字设备,高性能的计算机终端设备等等,都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要的硬件设施,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录入和管理都需要这些硬件设施的支持。另一方面,应该构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部署 OA 集成档案模块、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等专业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分类和智能检索,同时应该积极进行应用端的开发,为数字化档案的录入、管理、储存和借阅、共享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该投入持续的资源保障用于软硬件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构建长效的投入机制,确保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可持续性。

(二)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直接推动力量,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水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和培训等方式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并且能够运用数字化的思维和理念推动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应该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事业单位可以和高校进行深入合作,定向培养同时具备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单位内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通过组织信息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操作、系统使用以及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等专项技能,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且使他们能够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三)推进制度建设,构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制度

制度建设能够推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效运行,是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只有匹配了相应的工作制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够长久推行下去。一方面,应该构建档案信息信息化管理工作细则,参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规范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工作手册。另一方面,要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比如,制定档案信息查阅秘钥制度和分级保护制度,明确敏感档案的加密与访问权限;建立异地备份和灾难恢复预案,定期测试数据完整性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等。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抓住时代趋势,加大资源投入,提升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推进制度建设,构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制度,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寿永光 . 互联网 + 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 [J]. 现代企业 ,2025, (06): 131-133.

[2] 韩丽 .“互联网 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J]. 黑龙江档案 , 2024, (06):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