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策略研究
叶译徽
重庆市万州南京中学 重庆 万州 404100
引言:
在实际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等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制约了学生全方位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可凭借两者间存在的相同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积极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是当前必须关注的方面。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课程冲突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已得到重视,但实际开展相关工作时,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存在明显冲突。具体表现在只是以机械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内容,未进行系统化设计。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多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德育工作则注重理论讲解,导致教学形式无法兼容。
(二)师资力量不足
实际进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时,多以德育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为主。导致实施相关环节后,德育教育内容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及时识别、处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学校仍旧采取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仍旧以被动的状态进行学习。不仅无法掌握如何识别和消除心理问题,还难以对德育教育内容产生深刻认识,学生的思想品质自然得不到科学强化。
(四)协同机制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均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需要三者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然而,实际生活中,家庭与社会教育支持不足,更未能与学校间形成密切沟通,导致家校社协同相互脱节,无法对学生的价值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目标融合
重视目标融合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相互结合。例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为主。德育工作则注重形成良好思想品质与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设计梯度式目标,确保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即低段学生的认知和自我意识均处于萌芽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融合后的教育目标应为,促进适应性心理辅导和启蒙价值观。中段学生的内心更敏感且认知能力得到增强,融合的教育目标则为指导人际交往和发展情绪管理。高段学生不仅心理层次清晰,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此时,目标融合的内容需围绕抗压能力与思想品德方面,也就是学会应对挫折和树立理想信念。
(二)完善教育环境
完善教育环境是从物质条件、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三个方面来实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融合。第一,优化校园空间。不仅要配备心理咨询师、德育活动室等,还应打造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联动的区域。例如,专门建设“德育和心理体验馆”,内部设计多个功能区域,配备沙盘游戏、互动屏幕、团队互动专区,既能为调节不良情绪提供支持,又能满足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活动的要求,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都能得到有效培养。第二,深化课程融合。具体方法为,在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中,科学嵌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比如,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依照课程特点,可引入与集体荣誉感、解决人际冲突等有关的知识。第三,增强师资力量。建设专项教研工作组,要求每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师,负责关注不低于 5 名学生的心理和品德状况[1]。
(三)丰富教学方法
中学生的发展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需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法。例如,以能对中学生成长产生严重影响的“网络行为”为主题,实施课堂模块化教学。具体方法为,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将课堂教学活动划分为“网络道德”、“网瘾干预”两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配以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对应的时间单元,便于通过该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不文明行为,形成正确网络道德意识。同时,也能从心理角度出发,针对网瘾问题进行及时干预,防止对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或者,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后,共同创作和表演“诚信与友善”、“校园霸凌防治”等不同主题的短剧。
(四)构建协同网络
构建协同网络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相互协助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融合。首先,将学校作为协同枢纽。例如,定时向家长分享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记录与评估报告。同时,学校还应借助实践活动,增加社会与校园间的联系,推动社会力量进行协同育人。比如,由学校记录学生参与社区宣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确保能同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意识。其次,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应重视家庭活动常态化。例如,要求学生记录每日引起情绪变化的事件。家长则依照学生的表现给出评语或批注,用于明确学生心理与品德的成长状况。最后,科学整合社会资源。比如,邀请社区医院定期到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潜在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邀请派出所、消防队等部门到校园内开展法治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活动 [2]。
结论:综上所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心理活动,是当前社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因此,实践中不仅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还应当依照实际情况,合理优化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与德育工作能够充分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也可逐步增强其心理素质,便于为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韦冉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耦合发展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2,(35):102-104.
[2] 邱丽敏 . 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思考 [J]. 中文信息 ,202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