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技术在中国舞表演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实践

作者

李沁玢

都江堰市英斐艺术培训学校

当 5G 网络的快速传播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舞蹈相结合,当 AI 算法的深入分析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艺术手法相遇时,一场以舞蹈教育为主题的数字化变革正悄然兴起。在中国舞的传统模式下,老师依靠经验传授“言传身教”, 虽然携带了师徒相传文化基因,但很难量化动作精度和超越地域鸿沟。而数字化技术介入其中,犹如一束光芒,点亮教学过程动作分析含混不清,资源覆盖受限,互动反馈落后的盲点。

一、运用动作捕捉分析,实现精准化动作指导

当 5G 网络迅速普及并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舞蹈相融合,同时 AI 算法的深度研究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艺术表达方式交汇时,一场围绕舞蹈教育而展开的数字化变革正在悄然而至。中国舞传统模式中,教师凭借经验传授“言传身教”, 虽承载着师徒相传的文化基因,却难以定量表达动作精度,跨越地域鸿沟。而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则像一束光照亮了教学过程中动作分析模糊、资源覆盖有限、互动反馈滞后等盲区。从动作捕捉技术的毫米级解析“三道弯”的体态到线上云课堂让边疆学子与专业院校同台竞技,数字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构着中国舞的教学生态【1】。

动作捕捉技术在傣族舞《水之灵》教学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教学赋能效果。傣族的舞蹈以“三道弯”为中心,要求舞者的肩部、腰部和臀部展现出流畅的“S”形曲线,并与灵活的“孔雀手”造型相结合,这对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学之初,老师们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动作外形,但是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发力点及肌肉控制,造成“三道弯”生搬硬套,失去傣族舞独特柔美韵味。介绍了动作捕捉系统,每个同学都戴上轻巧的惯性传感器到舞蹈室练习动作。该系统不但准确地测出了腰部扭转角度偏离标准值,而且通过压力传感器发现一些学生由于腿部用力不均匀而造成重心偏移。教师依据系统产生的 3D 动作对比图并结合生物力学原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训练方案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布置腰部柔韧性练习并借助瑜伽球进行重心调整等辅助练习;采用镜像练习法并结合动作捕捉数据反馈加强肌肉记忆。通过几周的培训,同学们傣族舞演出由机械模仿变为灵动演绎 ,“三道弯”行云流水般地浑然天成,手指尖上的“孔雀手”似乎被赋予生命,真真切切地展现傣族舞蹈神韵。

二、开展线上互动教学,拓展跨区域教学模式

在 5G 网络和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藩篱,建构了“云端舞蹈教室”这一全新教学形态。依托腾讯会议、抖音直播等专业平台,教师可通过高清视频流实时展示舞蹈动作细节,配合屏幕共享功能诠释舞蹈理论知识,同时借助弹幕、连麦等互动工具实现与学生即时沟通。对于偏远地区或因地域限制而难以获取优质师资的学生而言,线上教学打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窘况,使他们可以同步进入中央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学习课程内容【2】。

北京舞蹈学院在疫情期间发起“中国舞云课堂”公益项目,通过哔哩哔哩平台面向全国开设古典舞身韵课程。每周三晚的直播课上,王教授不仅身着练功服亲自示范“提沉冲靠”等基础动作,还利用虚拟背景技术模拟舞蹈教室场景,增强学生的沉浸感。来自新疆喀什的同学通过连麦展示自己练习的“云手”动作,教师立即指出其肩部过于僵硬的问题,并通过摄像头带领他进行针对性的松肩训练。课后,学生们在专属学习群中上传练习视频,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学生分享了将蒙古舞肩部动律融入古典舞身韵的创新尝试,引发了同学们对不同民族舞蹈融合的热烈讨论。三个月的课程结束后,共有来自全国 32 个省市自治区的2 万余名学生参与学习,其中100 多名学员自发组成线上舞蹈社团,共同编排了融合南北风格的中国舞作品,真正实现了“一根网线连起中华舞韵,云端课堂绽放艺术之花”。

三、开展线上互动教学,拓展跨区域教学模式

依托互联网构建的线上互动教学体系,以 5G 低延时传输技术为基础,结合云直播平台的实时交互功能,形成了“多端联动、资源聚合”的新型教学范式。教师通过OBS直播推流软件,可同步实现4K画质的动作示范与PPT理论讲解,配合虚拟抠像技术将舞蹈场景叠加至敦煌壁画、江南水乡等文化背景中,增强学生的场景代入感。对于西藏林芝、云南怒江等偏远地区的学生,线上教学通过“双师课堂”模式——即主讲教师直播授课 + 本地助教现场辅导,解决了地域师资短缺问题。课后依托 AI 作业批改系统,自动分析学生上传的练习视频,标记动作规范性、节奏吻合度等维度数据,形成“直播授课- 实时答疑-AI 测评-社群复盘”的完整教学闭环。这种模式不仅将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辐射至全国 2800 余个区县,更通过跨国连麦教学,让中国舞文化走进海外孔子学院的课堂。

上海戏剧学院于“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推出“云端传舞”项目,并通过抖音直播推出了《中国古典舞袖舞》专题讲座。课程设计融数字技术和文化解读于一体 :AR 特效应用于直播中舞者袖之间产生虚拟水波纹 ,“以袖写意”这一美学原理得以直观呈现;课间利用“屏幕画笔”功能,对学生在连麦上呈现的“抛袖”运动轨迹进行实时标记。甘肃陇南来的大四学生王雨桐由于本地专业舞蹈教师匮乏,经过 3 个月的直播跟学,他不但熟练掌握了“搭袖”“绕袖”

等技巧,更以李教授为引导,把陇南民歌节奏融于袖舞安排之中。课下学习群中,福建畲族同学分享了以彩带舞手法对水袖动作进行改进的想法,引起贵州苗族学员对银饰律动和古典舞相结合的探讨,产生了一场跨民族舞蹈文化碰撞。该系列课程累计吸引 15 万 + 学员参与,其中 300 余名学生提交了融合地域文化的创新作业,最终精选的 20 个作品通过 VR 技术制作成“数字舞展”, 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永久展示。

四、结语

从傣族舞课堂中动作捕捉系统勾勒出的精准数据曲线,到云端课堂里跨越万里的舞姿联动,数字化技术已不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成为激活中国舞教学活力的文化催化剂。当生物力学分析与“身韵”美学对话,当虚拟场景与实景教学互补,传统舞蹈教育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既保持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本真,又拓展出“天涯共舞”的教育新图景。未来,随着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中国舞教学或将迎来更深刻的范式变革——从动作精准度的提升到艺术创造力的激发,从跨区域资源共享到全球舞蹈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 黄静 . 数字化中国建设背景下档案数字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J]. 档案 ,2024,(S1):118-121.

[2] 吴子越 , 王晨 , 吴殿义 . 本地化与数字化:中国企业出海坐标 [J]. 国际品牌观察 ,2024,(Z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