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臻享韵律
刘欣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二实验小学
引言: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具有丰富韵律节奏之美,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情感表达等方面天然契合,将古诗词韵律节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其对音乐与诗词的双重感知能力。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古诗词与音乐融合尚在探索阶段,存在融合方式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所以深入研究古诗词韵律节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设沉浸式情境,唤醒诗词韵律感知的“共鸣弦”
学校和教师运用数字技术与多媒体资源,创设集视觉、听觉、情感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对诗词韵律的感知,让学生感受诗词与音乐交融的魅力。
以教学古诗《江南》为例,教师用 VR 技术在教室构建江南水乡场景:碧绿荷叶铺满水面,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嬉戏。学生戴 VR 设备仿若置身荷塘,然后教师播放根据《江南》改编的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节奏明朗,与诗词中鱼儿嬉戏场景呼应。音乐响起,学生仿佛感受微风拂过荷叶、听到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文人描绘江南的水墨画,引导学生观察荷叶形态、鱼儿游动姿态,讲解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学生在沉浸式情境中,深刻体会“鱼戏莲叶间”的美妙意境,通过音乐韵律节奏更直观感受诗词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如有的学生随音乐节奏摆动身体模仿鱼儿游动;有的学生闭眼沉浸氛围中品味韵味,这种方式充分唤醒了学生对诗词韵律的感知,加深其对音乐与诗词融合的理解。
二、创新互动教学模式,重构诗词音乐创作的“协作网”
学校采用“师生协同 + 生生协作”的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向教学局限,鼓励师生、生生在古诗词音乐创作与演绎中积极互动、共同探索。
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古诗新唱”创作活动,首先讲解古诗创作背景、情感内涵及音乐创作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然后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围绕《静夜思》进行音乐创作,有的小组用舒缓、悠扬旋律表达诗人思乡愁绪,创作中反复讨论通过节奏变化体现诗人情感起伏,如“举头望明月”用稍慢节奏、轻柔旋律表现诗人望月思念之情;“低头思故乡”节奏加快、旋律起伏,展现诗人内心思绪翻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分别负责创作旋律、编写歌词、调试乐器,创作中,学生积极交流完善作品,教师则巡视指导,针对旋律与诗词节奏不匹配、和声搭配不协调等问题给予专业建议,最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评价交流。这种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夜思》的韵律节奏,提升艺术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诗词与音乐深度融合。
三、构建多维评价体系,绘制诗词音乐素养的“成长图谱”
传统音乐教学评价侧重演唱技巧等单一维度,忽视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与音乐情感表达能力,所以在古诗词韵律节奏融入音乐教学过程中,学校构建包含“诗词理解度”“音乐表现力”“创新创作力”的多维评价体系,从多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以学习古诗《咏鹅》为例,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从多维度评估学生:“诗词理解度”方面,观察学生对诗词内容理解是否准确,能否阐述诗词画面与情感,如有的学生能描述白鹅嬉戏场景、理解诗人对鹅的喜爱,获较高评价;“音乐表现力”方面,评价学生演唱或朗诵改编作品时,能否通过声音变化传达诗词情感与音乐韵律,如学生演唱“白毛浮绿水”用轻柔、舒缓声音表现白鹅悠然姿态,“红掌拨清波”用稍强、明快声音展现白鹅活泼动态;“创新创作力”方面,关注学生在诗词音乐创作活动中的创意,如有的学生为《咏鹅》创作新旋律、融入民族乐器特色音效,作品别具一格获肯定,然后教师录制学生表演视频上传学习管理平台,邀请家长参与评价,结合自身观察与学生互评形成全面客观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反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助力其在诗词音乐素养方面成长。
结束语
将古诗词韵律节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举措,通过创设沉浸式情境、创新互动教学模式、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实现诗词与音乐深度融合,唤醒学生对诗词韵律的感知,激发其音乐创作与表现能力,绘制学生诗词音乐素养的成长图谱。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探索,优化教学策略,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在韵律节奏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现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 宇 珍 . 小 学 语 文 古 诗 词 教 学 与 音 乐 融 合 的 策 略 [J]. 江 西 教育 ,2025,(19):48-49.
[2] 王玮 . 诗情画意臻享韵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古诗词韵律节奏融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