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林陶冶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引言
近年来,工业领域持续向现代化迈进,工业建筑的建设规模与技术难度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对于工业建筑主体结构在安全性、耐久性及稳定性方面的考量也更为审慎。混凝土作为构筑工业建筑主体结构的关键材料,其施工质量与工业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及使用效能紧密相关。当混凝土施工达到较高水准时,工业建筑主体结构的承载性能得以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类荷载作用与环境变化,为工业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深入挖掘工业建筑的主体框架结构的建设质量控制措施,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1 工业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的特点
荷载需求显著:工业建筑因需承载大型机械设备、原材料及成品等,其荷载呈现较大且分布复杂的特点。从满足工业生产功能的角度出发,主体结构混凝土宜具备较高强度与良好抗变形性能。以重型机械加工车间为例,其混凝土基础需承受机床重量及振动荷载,对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有较高标准。
施工环境特殊:工业建筑施工场地常存在多工种协同作业、空间布局紧凑等情况,同时易受生产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腐蚀介质等影响。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混凝土施工面临诸多挑战,在质量把控方面需投入更多考量。例如化工企业内的工业建筑施工,混凝土需具备一定耐腐蚀能力,以应对化工原料及三废可能带来的侵蚀影响。
施工工艺精细:工业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涵盖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浇筑振捣等多个工序,各环节的施工工艺对最终质量均有关键作用。若某一环节出现偏差,可能对混凝土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模板安装精度与混凝土构件尺寸、外观表现紧密相关,钢筋绑扎质量会影响混凝土结构承载性能,而浇筑振捣工艺则对混凝土密实度与强度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 工业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 施工过程阶段质量控制
2.1.1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模板安装:模板安装时,建议尽可能确保其牢固、平整,拼缝处尽量做到严密,其尺寸、位置和垂直度宜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模板支撑系统可考虑具备充足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有效承载混凝土重量与施工荷载。在安装过程中,可着重留意模板拼缝情况,尽量避免漏浆现象;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建议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以此有助于保障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
模板拆除:模板拆除时间可依据混凝土强度增长状况与设计要求进行综合考量。通常情况下,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够较好地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操作而受损时,可考虑拆除;底模则建议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达到规定强度后,再进行拆除。拆除模板时,宜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对混凝土构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不建议采用过于粗暴的拆除方式。
2.1.2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
钢筋加工:钢筋加工过程中,宜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与规范要求,使钢筋形状、尺寸尽可能符合设计标准。在钢筋的调直、切断、弯曲等加工环节,可重点把控尺寸精度,从而保障钢筋的加工质量。加工完成后的钢筋可分类有序堆放,并做好相应标识,以减少混用的可能性。
钢筋连接:钢筋连接方式涵盖绑扎连接、焊接连接和机械连接等多种类型。可根据钢筋直径、使用部位及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适宜的连接方式。在进行钢筋连接操作时,可注重保证连接部位的质量,例如绑扎连接确保绑扎紧实,焊接连接保证焊缝质量达标,机械连接保证接头强度与可靠性。同时,建议按照规范要求对钢筋连接接头进行检验,以确保连接质量符合预期标准。
钢筋安装:钢筋安装工作宜严格依照设计图纸展开,确保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均符合设计要求。安装过程中,可关注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等关键参数,以此保障钢筋的安装质量。可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垫块,有助于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交叉点建议采用铁丝牢固绑扎,从而减少钢筋移位的风险。
2.1.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浇筑前,可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验收,确保其质量满足要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尽量保持连续性,以降低出现冷缝的概率。当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 2 米时,可采用串筒、溜管等辅助措施,减少混凝土发生离析的可能性。在浇筑过程中,可合理把控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与高度,避免混凝土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同时,可随时留意模板、支架、钢筋等的状况,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振捣是保障混凝土密实性的重要环节。可选用合适的振捣设备,如插入式振捣器、平板式振捣器等,并合理掌握振捣时间与方式。振捣时间可控制在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气泡不再明显出现、表面开始泛浆的程度,尽量避免出现过振或漏振的情况。振捣过程中,振捣器宜避免与模板、钢筋和预埋件发生碰撞,防止其出现移位或变形。
2.2 施工后养护阶段质量控制
2.2.1 养护方法
混凝土养护存在多种方式,如自然养护、蒸汽养护、喷涂养护剂养护等。实际工程中,可结合项目自身特性、现场环境条件以及具体施工需求,综合考量并选择适宜的养护方案。自然养护作为应用广泛的传统方法,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 12 小时内,便可对其表面进行覆盖处理,并适时浇水保湿。在浇水养护周期方面,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通常建议养护时长不少于 7 天;而对于添加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延长至 14 天以上往往更有助于保证效果。蒸汽养护在预制构件等工程中具有一定优势,能够相对加快混凝土强度增长进程;喷涂养护剂养护则适用于一些不便实施浇水养护的特殊部位,通过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保护膜,可有效减少水分散失。
2.2.2 养护时间和温度控制
养护时间与环境温度在混凝土强度发展和耐久性保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施工过程中,建议合理规划养护周期,尽量确保混凝土在各阶段均能得到充分养护。同时,环境温度变化对混凝土性能影响不容忽视,当环境温度降至 5∘C 以下时,可考虑采取适当的保温防护措施,避免混凝土受冻影响质量。在冬季施工环境下,通过加热水、预热骨料或添加早强剂等技术手段,或许能有效提升混凝土早期强度,为低温条件下的施工质量提供更多保障。
结束语
工业建筑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涵盖多维度的系统性工作,其质量把控贯穿于施工筹备、现场作业及后期养护等各个环节,各环节间紧密关联且包含诸多关键控制点。此外,面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质量问题,建议深入剖析其产生根源,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随着工业建筑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持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并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或可进一步优化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助力工业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建林 . 大型厂房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策略 [J]. 散装水泥 ,2023(6):167-168,172.
[2] 黄国伟 . 工业厂房建筑主体结构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华建设 ,2023(12):178-180.
[3] 陈 鹏 . 工 业 厂 房 混 凝 土 浇 筑 施 工 管 理 及 存 在 问 题 [J]. 居业 ,2022(07):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