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策略分析

作者

容晓彤

中山市嘉和德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

引言:

农村土地是国土空间的基本单元,其在保障粮食安全、承载农民生活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规划体系出现割裂状况、资源安排效率低、空间布局无序等,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以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明确提及要推进城乡规划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统筹规划并做好用途管理,在此种大背景之下,探究农村土地规划的策略与路径,这既是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做到乡村振兴,促使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

1 农村土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规划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中,是承接国家战略与基层操作的重要部分,其包含诸多内容,比如空间布局,土地用途的控制,资源保护和发展引导等。从空间布局来讲,农村土地规划要综合安排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村庄建设的规模及其边界,促使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和生态空间做到协调发展,而在土地用途的控制上,则要详细划分用途类别并制定许可标准,加强对耕地,林地,宅基地等重点土地类型用途的管理,明晰建设项目选址的边界,从而执行好“三区三线”的控制要求。从资源保护角度看,规划要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各类自然资源保护范围,以此保障农村生态安全,做到对耕地红线的刚性控制,就发展引导而言,农村土地规划还要同乡村振兴战略联系起来,给出关乎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创建,人居环境改善等土地支持办法,促使土地资源调配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国土空间规划下农村土地规划的挑战与对策

2.1 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

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向前推进的时候,农村土地规划往往会陷入一种境地,即看重编制却轻视执行情况,部分地区在规划编制未能充分结合农村实际需求,于是便产生一些状况,比如编制内容脱离乡村发展目标,空间安排不甚合理,用地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等等,这就致使规划缺少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村庄规划常常由第三方机构短期内编制出来,不存在长期的动态修订机制,所以规划成果和乡村创建的实际情形相互脱钩,从执行方面来讲,因为缺乏统一的监管评定体系,在项目推进期间就会发生随意更改规划内容,违规使用农村建设用地之类的事情,这对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损害极大,而且现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用地审批渠道不顺,规划执行没有相关资金扶持等制度性障碍,这些又进一步限制了规划执行预期效果的达成。

2.2 土地权属复杂、基础数据不完善

农村土地类型繁杂,其权属关系纵横交织,包含集体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宅基地等等诸多类型,而且牵涉村集体,农户,企业等众多主体,当权属无法清晰界定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便会频繁出现权属叠加、界限不明、争议不断等状况,这对规划边界的划定以及功能分区的科学性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并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农村土地的基础数据往往存在采集不完全,更新迟缓,标准不一致等情形。尤其是在耕地保护红线、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叠加这些关键控制指标方面,存在基础数据缺少或者误差偏大的情况,很难给精准化的规划决策以及用途管控的细致执行给予支持,而且信息系统创建迟缓,数据资源无法达成共享,这也引发各级运作部门在使用数据的时候会反复采集,出现信息孤岛之类的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国土空间治理的效率。

2.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障碍

乡村经济走向多元,农村产业结构开始调整之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需求渐渐增多,不过当下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起科学,灵活的集体土地流转机制,这成了农村土地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阻碍因素,其一,受现行法律制度所限,集体建设用地大多时候不能直接迈进市场,于是土地资源调配的效率低,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也受到局限。其二,当前的土地流转程序繁琐,审批历时久,而且缺少制度规范,不少地方没有统一的集体土地交易平台和信息公示机制,从而存在流转操作不标准,合同效力不明确,风险防御能力不够等情况[1]。

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策略

3.1 推进村庄规划与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衔接

村庄规划要同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衔接,两者协调推进,规划内容在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等方面应具一致性与适配性,乡镇总体规划需明确各个村庄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以及土地利用方向,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妥善安排集体建设用地,耕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空间区域,依托乡镇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村庄规划进一步细化村内土地利用规划,关乎农田,宅基地,公共设施用地及环境保护等具体事宜[2]。

3.2 建立分级分类的农村土地用途管控制度

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农村土地的科学利用需要依托合理的用途管控机制,需按照不同区域及其功能需求,对土地实施分级分类处理,进而创建起带有区域特征且符合实际需求的管控体系,具体可把农村土地划归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这三类,并做更进一步细分,比如分成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子类。对于各类别土地,应当制定对应的土地利用准入标准及建设要求,格外是耕地,生态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这些关键资源,务必执行最为严格的保护手段,以保障土地用途受到刚性约束。土地用途管控制度需把土地的承载力,发展潜力同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加以综合考量,从而推动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安排并做到集约利用,若要进一步优化土地管控的细致化程度,则可凭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起土地用途的数据平台,并将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融合进来,达成动态监测以及随时更新的效果,进而给决策人员供应科学而精确的土地经营依照。

3.3 建立灵活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随着乡村经济不断多元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优化,为满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逐渐增多的需求,可建立灵活的集体土地流转机制。在合理的农村土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上,可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促进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调配效率,扩大农村土地的发展空间。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公开公示平台,公开透明流转信息与审批流程,提高流转信息透明度和审批效率。

4 结论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农村土地规划,需在加强土地用途管控,推动村庄与乡镇规划衔接,完善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等方面不断改良,创建分级分类的土地管控制度,可达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提升村庄规划同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保障规划目的和实际需求密切符合,完善农村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体系,给土地经营赋予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孔誉婧 .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 决策探索( 中 ),2019,(04):65.

[2] 车 序 超 . 土 地 利 用 行 为 对 农 业 环 境 效 率 的 影 响 [J]. 中 外 企 业家 ,2019,(10):159-160.

[3] 陈友城 .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0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