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

赵雨曦

四川省筠连县文化馆(筠连县文物管理所) 四川宜宾 645250

1、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部分且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所以保护和传承它成了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事,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之时,非遗保护工作不再只静态保存而是慢慢向动态活化转变并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以达成价值再生与延续,这事儿不但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还得探寻可行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机制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重获新生,非遗融入既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又能促动文化产业发展、给地方经济注活力,所以怎样有效地把非遗和群众文化深度融合以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研究取向既是深化传统文化保护理念也是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非遗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群众文化建设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独特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给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把非遗元素融入群众文化建设既能增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又能在不知不觉间提升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非遗承载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艺术表现形式为群众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大量素材与灵感来源,是连接历史和现代、传承和创新的关键纽带,这一融合让非遗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文化传播、价值引领、提升社会凝聚力等多种作用,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2 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多样化地嵌入群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关键所在,举办非遗展览、传统技艺展示以及民俗节庆活动之类的活动能让非遗在公众视野焕发出新活力并且能提升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现代传播手段像数字化平台和社交媒体要是利用起来会使非遗传播渠道变宽并突破地域限制而让更广大受众得到触及,非遗传承人和社区组织合作很重要且开展培训课程、工作坊等活动把非遗技艺教给普通群众可使非遗在当代社会活着传承并创新发展,多层次多维度的融入方式给非遗保护弘扬带来了更多可能。

2.3 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其在实际推进时面临的多重挑战有必要深入探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独特性,传承人数量减少、传承方式单一以及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等问题常常制约它与现代群众文化的融合,并且非遗保护与推广中,有些地区资金投入不够、专业人才不足、政策支持没落实好,这限制了非遗项目的传播范围和力度,再者非遗内容表达形式跟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契合度不高,在群众文化活动里难以形成广泛参与的情况,这些都成了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阻碍,得用系统性的策略来解决才行。

3、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政府主导型路径

得明确政府在此事里的主导地位,因为政府是推动非遗走进群众文化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它会以制定政策法规、给予资金扶持、构建平台等众多手段给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营造方便条件,并且会依据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多种非遗展示和体验活动,这样既能提高群众对非遗的知晓度与参与度,又能进一步让社会对传统文化多些关注与热爱,最终使非遗在群众文化建设里有着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3.2 市场驱动型路径

得深入探究市场驱动型路径在此间的重要性,因为该路径着重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需求导向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体来讲就是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把非遗资源变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激发社会关注和参与非遗,像打造非遗主题文创品牌、开发非遗相关旅游项目、举办非遗展览和体验活动等做法不但可达成非遗的经济价值,而且能提升它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且这一路径还重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传播平台拓展非遗受众范围让非遗离大众生活更近从而使非遗与群众文化深度融合起来。

4、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机制

4.1 政策支持机制

得从政策支持机制方面深入探究,因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推动力是政策支持且其在群众文化建设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给非遗保护推广提供制度保障,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挖掘、整理、传播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再者,政策支持也体现在对基层文化活动的引导扶持上,鼓励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参与非遗文化活动能让非遗传播渠道更宽。

4.2 资金保障机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资金保障机制是关键一环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充足资金的支持能给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展示和推广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并且还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所以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设专项资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保证非遗活动持续开展、相关设施不断完善,并且要进一步优化合理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以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防止资源浪费,进而更好地服务非遗文化传播和群众文化需求满足,让非遗与群众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4.3 人才培养机制

在中,核心环节之一是人才培养机制,因为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很重要且是重要支撑,所以人才培养既不能忽视传统技艺的延续,也要跟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并进行系统化设计,并且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建立能有效激发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例如开设非遗课程、举办技艺培训班、组织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都是不错的做法,另外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也相当关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搭建交流平台等途径能让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现代科技手段用于非遗技艺的记录和传播也为人才培养增添新活力,使得更多人在学习和实践中能感受到非遗魅力,进而促使群众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2]。

5、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部分,当代社会对其进行保护传承意义深远,所以把非遗融入群众文化建设是个重要实践课题。探究非遗和群众文化的互动关系能有效激发非遗活态传承属性并且给群众文化建设增添深厚文化内涵。实践时要重视以社区为中心的文化传播模式并构建多种多样的非遗展示平台,像举办传统技艺展演、民俗节庆活动之类的让非遗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而且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可进一步拓宽非遗传播渠道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3]。

参考文献

[1] 韩莉 ;. 红色文化助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机制研究——以广元建设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为例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04):19-21.

[2] 肖刚 ;付诗悦 ; 刘文 ;.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J]. 黑龙江科学 ,2021(20):113-115+119.

[3] 朴英华 ;. 长白山朝鲜族非遗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究——评《朝鲜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06):145.

赵雨曦 女 汉族 1989 年12 月 本科 职称:助理馆员 研究方向 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