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课程应用转型的路径探索

作者

黄琦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25000

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影视传媒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影视制作的模式、传播渠道、受众需求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和转型。传统的影视专业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实践环节薄弱,难以满足影视传媒行业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改革的核心问题。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课程应用转型的具体路径。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及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具体而言,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更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产教融合机制、实践平台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最终为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课程转型提供可行的路径和实践指导。

一、课程内容更新:顺应行业发展需求

影视传媒行业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与趋势,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对影视传媒专业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影视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传统影视技术及艺术表达,而忽视了新兴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这种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技术落后和缺乏市场适应能力的问题【1】。

因此,影视传媒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融入新兴的影视制作技术和新媒体传播知识。首先,应加强数字影视制作课程内容的教学,覆盖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剪辑的全流程,重点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软件的能力。例如,课程可以加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全景视频制作等新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其次,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融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增加新媒体运营、影视版权管理、社交媒体传播等相关内容。通过引入这些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提升在现代媒体环境中的沟通与创作能力,满足影视传媒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

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理论教学占比过重、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的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实际操作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对综合技能人才的需求。当前影视行业技术更新快、制作流程复杂,单纯依赖课堂理论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因此,影视传媒专业课程的教学转型迫切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具体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应得到充分强化和系统设计。高校可以深化与影视制作公司、广播电视台、广告传媒企业等行业机构的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拍摄、后期制作和内容策划等环节,增强实战经验。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影视实验室、创意工作室及设备资源,开展系列实操训练和创新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

此外,传统课堂教学也应向翻转课堂、项目驱动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模式转变,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问题导向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影视传媒专业教学将更好地贴合行业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

三、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影视传媒专业课程转型的重要支撑。通过与影视传媒企业、文化传播机构等行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课程与行业需求的对接性。产教融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能够确保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行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影视传媒专业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讲座,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调整,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中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技术【2】。同时,学校应与企业共建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加学生的实操机会。

四、实践平台建设:打造多维度技能培养基地

影视传媒专业的教学转型必须注重实践平台的建设。现代影视制作涉及的技能非常广泛,涵盖了拍摄、剪辑、特效、录音等多个环节,而这些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专业化的影视制作实验室、后期编辑室、录音棚等设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践操作环境。学校可以引入先进的影视制作设备,如高清摄像机、专业级的剪辑软件和音频处理设备,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制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其次,学校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实践平台,提供虚拟拍摄、远程协作等工具,拓宽学生的实践空间【3】。

五、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影视传媒专业课程应用转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为课程转型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教师应与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参加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从而在教学中及时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行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提高其行业经验和技术水平。在学期中,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和实践导师参与教学,促进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互动。

结论

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影视传媒学专业课程应用转型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了课程内容更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等路径。研究表明,课程转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未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注重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影视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 高职影视传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12): 45-49.

[2] 张晓丽. 产教融合背景下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1, 33(7): 32-35.

[3] 陈伟.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影视传媒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2, 42(3): 58-62.

2023 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 名称 数字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构建与方式创新研究 编号 L2023Y1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