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中水土保持措施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

李坤

美丽河湖(山东)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1 水利工程项目中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及生态修复的价值

1.1 保护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常常伴随着大开挖、碾压、侵占破坏植被等情况,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展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在应对这些负面效应方面成效显著。借助表土剥离、植被复育、土壤改良等一系列举措,在减少土壤流失的同时,能够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重塑,为野生动植物营造适宜的栖息之所,进而丰富生物的多样性。并且,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调节局部气候的功能,能够有效降低因水土流失引发的风沙、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促使水利工程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达成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1.2 提高水资源质量

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展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对区域水资源质量的提升具有明显功效。从一个角度来看,水利工程周边植被得以恢复之后,土壤流失状况减小,进而减缓了河道淤积,提高了河道蓄水能力,提高了区域地下水补给能力;由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提高了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使更多的雨水便能渗入地下,从而对地下水水源起到补充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植物的根系犹如一张细密的滤网,能够吸附并过滤水中的污染物,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对水体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构建生态湿地这类设施,能进一步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水生植物可去除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全方位保障水资源的清洁与安全,为人们打造优质的饮用水源。

1.3 增强水利工程稳定性

水利工程的稳固性与它的使用年限和安全程度息息相关。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设,可从多种途径强化水利工程的稳固性。植被根系具有固土护坡的功效,能有效防止土壤遭受侵蚀以及滑坡现象的发生,进而降低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坝体、堤岸等水利设施受损情况。与此同时,生态修复举措能够改良土壤的物理特性,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与承载能力,提升水利工程基础的稳固性。除此之外,优良的生态环境还可减轻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冲击力度,确保水利工程得以正常运转。

2 水利工程项目中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生态修复的实践要点

2.1 科学规划工程布局

在水利工程动工兴建的前期阶段,需紧密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状况、土壤实际条件以及水文独特特征等自然要素,同时充分考量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生态保护需求,开展全方位、科学化的规划工作。以山区水利工程建设为例,施工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对山体进行开挖,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有植被与地形的破坏。要对水库、堤坝、渠道等各类工程设施的位置与走向予以合理规划,尽可能借助自然地形与水系的优势,从而降低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干扰。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后续的水土保持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筑牢坚实基础。

2.2 植被恢复与保护

植被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时,需高度重视对既有植被的保护工作。针对施工区域内存在的古树名木以及珍稀植物,必须实施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举措。与此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土壤条件,精心挑选适宜生长的植物品种来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可综合运用种草、植树、种植灌木等多元化的方式,构建起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植被体系。例如,于坡面区域种植草本植物,能够迅速实现地表覆盖,从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坡脚和沟谷地带种植乔木与灌木,则可充分发挥其固土护坡的重要功效。另外,对植被的养护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要按照科学的周期进行浇水、施肥以及修剪等操作,以此保障植被具备较高的成活率,维持良好的生长态势。

2.3 坡面防护工程措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坡面属于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峻的区域,所以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坡面防护工程措施。常见的坡面防护手段涵盖挡土墙、护坡以及排水系统等。挡土墙具备支撑坡面土体的功能,可有效避免土体出现坍塌与滑坡的状况。护坡可选用浆砌石、混凝土、土工格栅等材料来实施,以此对坡面予以加固和保护。排水系统的合理设置同样至关重要,要及时把坡面的积水排走,防止因积水造成土体软化进而引发滑坡。

2.4 土壤改良与培肥

水利工程建设极有可能对土壤结构与肥力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鉴于此,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工作显得尤为必要。针对土壤改良,可以综合运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元方法。就物理方法而言,涵盖深耕、松土、客土等具体举措,这些操作能够显著优化土壤的通气性能与透水性能,为土壤营造更为良好的物理环境。化学方法主要是借助添加肥料、土壤改良剂等方式,精准调控土壤的肥力状况与酸碱度水平,使土壤的化学性质更契合植被生长需求。生物方法则巧妙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独特作用,对土壤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改善。举例来说,通过接种固氮菌,能够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为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种植绿肥作物,则可以大幅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通过系统而全面的土壤改良与培肥工作,能够为植被生长精心打造优良的土壤条件,从而有力保障植被的健康生长与繁衍。

2.5 生态监测与评估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进程中,需构建一套完备的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具体而言,要对水土流失状况、植被的生长态势以及土壤质量的变化等指标展开定期监测,从而能够及时洞悉生态修复的实际成效。与此同时,要深入剖析和精准评估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并依据评估结果对生态修复举措予以适时调整。举例来说,倘若察觉某一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依旧严峻,就应当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生态监测与评估工作不仅能够为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积累宝贵经验、提供重要参考,而且有助于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持续优化升级。

2.6 公众参与宣传教育

公众参与是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宣传海报、公益广告、科普讲座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重要性,增强其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等生态修复活动。同时,建立公众反馈机制,及时听取意见建议,让公众成为参与者和监督者。通过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中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及生态修复具有保护生态、提高水质、增强工程稳定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价值。实施科学规划工程布局、植被恢复保护、坡面防护、土壤改良培肥、生态监测评估及公众参与宣传教育等实践要点,可减轻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实现生态自我修复与平衡。未来,应加强该技术研究创新,完善技术体系,提高应用水平与效果,服务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 刘嘉庚 .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 [J]. 大众标准化,2025,(08):71-73.

[2] 王潇潇,王然.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4,(22):91-93.

[3] 吕立忠 .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J]. 水上安全,2024,(2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