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作者

高美娜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二中学 015000

引言:

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德育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还能够从各种历史事件中得到各种启发,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同时,历史知识中包含诸多德育元素,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应积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现状

1.1 德育教育渗透不明显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历史教材中知识的讲授,而对于德育相关知识通常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德育渗透存在形式化现象。另外,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整个讲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将德育内容展现出来,导致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没有发挥出来。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只是向学生讲解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时间等基础知识,没有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影响历史育人效果的有效发挥[1]。

1.2 教师观念落后

部分老教师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弱,其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无法很好地实现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们需要积极研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而落后的教学观念,往往会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当中的绊脚石,影响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应树立研学和探索精神,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3 教学评价缺乏合理性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发展情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从当前的教学评价工作来看,其评价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过于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成绩的评价,缺乏综合素质元素的融入,对后期教学活动的改进具有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评价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大大提升,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2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 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丰富道德知识

兴趣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发展特征及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含义,并能够自主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2]。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一些德育性较强的历史记录片,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将学生引入到历史情境当中,增强学习体验感,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使得学生在处理日常生活当中的事物时能够以史为鉴。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

要想更好地提升历史教学的德育效果,就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行为的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道德行为。例如,在学习完“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并组织学生一同打扫烈士陵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敬畏英雄、感恩先辈的意识,并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3]。

2.3 利用德育思维提升,捕捉历史生活素材

历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落实于实际生活,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单纯地利用历史事件来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结合历史课程内容,引入一些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红色思想”“毒品危害”等主题开展辩论活动,或者结合历史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

结语:

实际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学生发展欲求的有效手段。教师需要树立先进教学思想,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德育元素,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笑笑 .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J]. 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教育 ),2021(03):85.

[2] 高明华 .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研究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51):52.

[3] 魏中兴 .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J]. 散文百家 ( 新语文活页 ),2019(0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