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圈共振:高中班级韧性共同体构建研究
周望清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
鼓圈活动是一种参与性强、形式活泼的团体音乐活动,其轻松欢快的氛围、协作的开展形式能有效舒缓学生学习压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以下从鼓圈理念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鼓圈形式激发学生韧性共同体内核、鼓圈活动精准解决班级需求几方面来探究鼓圈共振的高中韧性共同体构建工作,打造班级管理新方向。
一、创设鼓圈式班级管理制度——奠定韧性共同体基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学中不断加强班级管理建设。但是,仍然存在着班级制度不尽合理 , 师生角色职能未完全发挥、班级集体活动较少等现象,这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班级韧性共同体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班级管理的核心在于创建一个积极、支持性和高效的学习环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这个环境中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1]。这与鼓圈活动的开展特点不谋而合,鼓圈活动需要多人共同配合来完成,且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氛围轻松愉悦。鉴于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最高指引,教师可以借助鼓圈理念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鼓圈式班级管理制度奠定班级韧性共同体的基础。
如,鼓圈理念中蕴含的倾听、参与、平等、协作、责任、情感联结等与班级管理中韧性共同体制度结合起来。在讨论班级公约时,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由学生们借助“鼓圈议事”的形式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一方面,由教师提出“值日生有人生病时,其他学生应主动分担该生的劳动”、“除特殊情况及周六日外,手机应上交给老师保管”、“上课违反课堂纪律3 次会进行惩罚”、“践行乐于助人、节约粮食等美德需适当奖励”、“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可以适当奖励”等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借助不同敲击次数表示同意、否决,或是借助敲击声音的强弱表示赞同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击鼓传花”的形式,传到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需要提出至少一个班级管理制度,最后由全体师生确定是否采纳。这种鼓圈式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做班级的小主人,为班级荣誉、班级凝聚力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丰富鼓圈活动内容与形式——锻炼韧性共同体内核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师生并不是敌对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学生主动做班级小主人,才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成班级韧性共同体的构建。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事物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且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待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借助鼓圈共振的高中韧性共同体构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抗逆能力、协作能力、情感联合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丰富鼓圈活动内容与形式,多角度锻炼韧性共同体内核,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服务于班级管理建设工作。
(一)凝聚力培养
探索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策略,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2]。教师可以借助简单的节奏共振来培养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节奏的变换中充满力量,在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的带动下主动为班级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围绕着“青春奋斗”、“团结就是力量”、“班级愿景”等主题进行创意演奏,借助强弱节奏的变换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班级认同感,为班级韧性共同体的构建打好基础。
(二)压力转换
高中阶段学生受生长因素、学习压力、学习方式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情绪失控、心情郁闷、压力无处发泄、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借助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的鼓圈活动能帮助学生缓解心情、释放压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挫折。以定期式鼓圈活动为例,可以在周末时利用一小时时间,让学生们来进行创意性节奏游戏,借助不同的节奏变化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其他学生产生共鸣,完成演奏;以不定期鼓圈活动为例,可以在学生考试失利、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引导学生借助鼓圈节奏的变换来释放自身压力,在节奏碰撞中将消息情绪转为积极情绪。
(三)协作意识与能力提升
还可以借助鼓圈活动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强化班级韧性共同体中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让学生将鼓圈活动中的团队合作意识运用到与其他学生的互帮互助中去。如,在鼓圈游戏中以节奏接龙、遮住部分同学眼睛完成演奏的形式让学生们来进行节奏的练习,为保证节奏与情感的统一,学生首先要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声音,在聆听的基础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保证节奏和频率的合拍性,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明白,在班级韧性共同体的建设中,学生也要善于去倾听其他人的需求,互帮互助地完成集体的提升。
三、精准对接班级管理需求——深化鼓圈活动融合效果
鼓圈共振的高中韧性共同体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需求对活动进行创新。教师在掌握班级学生表现、班级韧性共同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班级矛盾调解、学生压力释放、学习动力激发、协作能力培养等进行分析,创设相应的鼓圈引导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家校共育的理念融入其中,让亲子关系带动学生的成长。如,教师不仅可以将平时学生们集体参加的鼓圈活动视频发到班级群中,让家长感受到班集体的凝聚力,还可以邀请家长加入到“共振”游戏中,让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借助亲子关系来温暖学生内心,激励学生勇敢面对成长中的困境。
总之,鼓圈共振的高中韧性共同体构建为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借助鼓圈共振将每一个学生吸引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完成从从”个人”到“集体”从“集体”到“韧性共同体”的转变。教师在借助鼓圈活动助力高中韧性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需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真正让鼓圈理念的优势发挥出来,避免流于形式,为了创新而创新。
参考文献:
[1] 宗 雅 婷 . 高 中 班 级 管 理 中 的 班 级 文 化 建 设 策 略 [J]. 华 夏 教师 ,2024(33):28-30.
[2] 李 海 兰 . 高 中 班 主 任 如 何 推 动 增 强 班 级 凝 聚 力 [J]. 华 夏 教师 ,2024(2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