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跨学科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刘彬彬

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引言

跨学科阅读教学作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可有效帮助学生开拓知识视野,扩充知识层面,融合所学内容,加强多学科联合。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式教学,可帮助学生实现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进而克服分科教育对知识的割裂。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推动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现有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开展跨学科教学,以便实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又能贯彻育人功能。

一、加强知识整合,提升学生跨学科思维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许多科技创新不再是过去单一领域的深入探究,而是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革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拥抱新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教材资源、教学工具、实验材料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

例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节为例,诗中大气磅礴的词句,描绘出红军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斗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此期间,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以及当时所发生的种种英雄事迹,他们穿越荒芜的草地、跨过白雪皑皑的雪山、横渡波涛汹涌的河流,总计行军了 25000 里。基于此,教师可借助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将单位进行换算,通过震撼人心的数字将红军的艰难困苦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丰富教学方式,构建趣味性阅读氛围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学科教学实现信息化的必要途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搜索相关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同时,为构建趣味性阅读氛围,教师可借助情境创设、分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跨学科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节为例,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搜索“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搜索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领略其中的韵律之美,并邀请学生根据所学的音乐知识,讲解乐曲中所表达的含义,音乐基础良好的学生能够感受到琴音对钟子期内心的震撼,借以流水的形式,向外界传达其身临其境之感。基于此,将音乐与语文阅读相结合,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融入科学知识,增强文章阅读的逻辑性

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大都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内容,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眼界,同时还能启迪学生思想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地渗透科学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又能领略世间万物的奇妙。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其中的科学现象,并加以逻辑分析,进而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节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呢?”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后,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全文,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琥珀的介绍与形成上,进而帮助学生了解琥珀的独特性质。此外,教师还可向学生提出“既然琥珀是一万年前形成的,那么我们今天的人类是如何指导的呢?”学生们带着全新的问题,再次认真阅读原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琥珀形成的因素。基于此,通过将科学知识与语文阅读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以及深刻的认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贯穿人生始终的学科,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但分科教学易使语文呈现出独立性,难以与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逻辑链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知识整合,进而开展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思维;此外,通过丰富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跨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最后,通过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以便增强文章阅读的逻辑性或文学性。为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引入“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阅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黄颖红 .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 [J]. 教育界 ,2024,(33):41-43.

[2] 胡光然 . 小学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4,(07):68-69.

本文系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课题《跨学科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 Fzjk23-0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