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张晓奇
无锡市东绛第二实验学校
引言: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物理教材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其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情境单一、探究性不足、教学方法传统等。因此,研究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多元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多元实验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中。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构建知识,多元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初中物理“物体的惯性”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超速驾驶引起的交通事故相关生活案例。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段因超速驾驶导致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接着,引导学生使用电动控制的小汽车来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模拟交通事故中两辆车相撞的场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明明已经按下了小汽车遥控中的停止键,为什么它还是继续前行了?在我们的生活中,驾车行驶时要保持合理的车距,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能有效培养物理实验学习兴趣,渗透安全驾驶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二、加强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需要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这一过程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初中物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模仿操作,然后总结实验结果。为了加强探究性,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改进。在实验前,教师先设计好问题,如安排几只断路或短路的小灯泡,使实验过程遇到设定的“突发”情况。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在未知的情况下去分析出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或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从电路的连接、小灯泡的状态等方面去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电路故障分析和处理所包含的知识,还能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遇到困难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都能得到培养,给学生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三、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例如,项目式教学法、数字化实验教学法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开展“设计并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实验。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物理知识,如能量转化、热传递等。然后,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思考太阳能是如何转化为热能的,以及其中涉及的物理量变化和相互关系。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太阳能的吸收效率、如何减少热量的散失等。通过这个项目实验,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能量转化等物理观念,构建起对物理概念更为深入的认知,形成扎实的物理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结论:
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优化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支持和投入,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资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怀刚 , 李燕 .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策略 [J]. 家长 ,2025,(12):70-72.
[2] 杨积海 . 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0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