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教学在小班集体活动中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吴欣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民主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现实需求分析

1. 注意力维持难题:小班幼儿平均注意力时长仅810 分钟,传统集体活动中“教师讲授—幼儿倾听”模式导致 30% 幼儿出现分心行为(如玩衣角、随意走动);

2. 规则适应障碍: 72% 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难以理解“举手发言”“轮流等待”等集体规则,活动中常出现争抢材料、随意打断等现象;

3. 学习兴趣不足:传统数学活动“认识图形”中,仅 21% 的幼儿能主动参与形状分类,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二)理论支撑体系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幼儿通过“感知运动”建构知识,如在“形状寻宝”游戏中触摸识别图形;

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游戏能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挑战,如在“数字配对”游戏中逐步提升数物对应难度;

二、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构建

(一)情境化游戏导入策略

1. 主题情境创设:

依据活动目标设计沉浸式场景,如数学活动“比较大小”创设“熊宝宝的早餐”情境:幼儿扮演“小熊”为不同大小的“碗”(教具)匹配“饼干”(卡片);

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代入感,语言活动“水果歌”中播放果园动画,幼儿随音乐扮演“摘水果的小农夫”。

2. 生活化游戏生成:

从幼儿生活经验提取游戏元素,如入园适应期设计“娃娃家乘车”游戏:幼儿持“车票”(姓名牌)排队乘坐“校车”(椅子围成的车厢),学习排队规则;

案例:在“整理玩具”常规活动中,将收纳箱标记为“动物之家”,幼儿扮演“饲养员”送“小动物”(玩具)回家,收纳效率提升 65% 。

(二)互动式游戏介入策略

1. 角色游戏驱动:

数学活动“认识颜色”中,幼儿分组扮演“色彩魔法师”,用透明色片(红、黄、蓝)在投影仪上“变魔术”,观察颜色混合效果;

规则:每次“魔法表演”需说出“我用红色 + 黄色变出了橙色”,强化语言表达与科学认知。

2. 体感游戏激活:

音乐活动“身体打击乐”中,设计“节奏闯关”游戏:幼儿根据图谱(如“拍手—跺脚—拍肩”)完成动作组合,通过肢体运动感知节奏;

进阶:从单人闯关升级为小组合作,培养协调性与团队意识。

(三)游戏化规则建构策略

1. 可视化规则设计:

用图标代替文字制定游戏规则,如“轮流玩玩具”规则用“钟表 + 箭头”图标表示等待顺序;

案例:美工活动“串项链”中,设置“材料超市”游戏区,幼儿持“购物券”(贴纸)限量领取珠子,培养数量概念与规则意识。

2. 阶梯式任务进阶:

语言活动“自我介绍”分三个游戏阶段:

初级:“麦克风传递”游戏,幼儿接过玩具麦克风说“我叫乐乐”

中级:“朋友拼图”游戏,说出朋友名字可获得拼图碎片;

高级:“小记者采访”,用简单问题访问同伴并记录。

(四)游戏化评价与迁移策略

1. 即时反馈机制:

采用“能量贴纸”评价系统:完成游戏任务可获得对应贴纸(如“专注星”“合作星”),累计5 颗可兑换“游戏管理员”角色;

案例:在“收拾书包”生活活动中,幼儿按规则快速整理可获得“收纳小达人”贴纸,整理速度提升 42% 。

2. 生活场景迁移:

设计“家庭游戏任务卡”,如数学活动“数数楼梯”延伸为“和爸爸妈妈比赛数台阶”,附游戏玩法示意图;

建立“游戏化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在集体活动与家庭场景中的游戏表现,如“能在‘超市购物’游戏中准确计算价格”。

三、实践案例:“图形王国大冒险”(数学活动)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识别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理解图形特征;

2. 技能目标:能按形状分类玩具,完成简单拼图;

3.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二)游戏化实施流程

1. 情境导入:图形王国探险(5 分钟)

教师佩戴“魔法师”头饰,展示“图形王国”动画:“王国里的图形宝宝

迷路了,我们去帮忙找家吧!”

幼儿佩戴图形胸针(圆形、三角形等),以“图形小卫士”身份进入游戏。

2. 游戏一:魔法口袋摸图形(10 分钟)

规则:伸手进“魔法口袋”摸教具,说出形状名称可获得“能量币”;

支持:口袋内放置不同材质的图形(毛绒圆形、木质三角形),通过触觉强化认知。

3. 游戏二:积木城堡大挑战(15 分钟)

分组任务:用不同形状积木搭建“城堡”,

进阶:增设“抗风测试”(用风扇吹城堡),引导发现“三角形更稳固”的科学原理。

4. 游戏三:图形小路回家(10 分钟)

地面铺设图形地垫,幼儿需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顺序跳格子,到达“图形城堡”;

评价:通过是否准确踩中图形、能否按顺序完成,判断目标达成度。

(三)活动成效分析

1. 参与度: 92% 的幼儿能全程专注参与,较传统数学课提升 78% ;

2. 认知表现: 85% 的幼儿能准确说出三种图形名称, 72% 能描述特征(如“三角形有三个角”);

3. 社会性发展:小组游戏中出现“我帮你拿正方形”等合作行为,较常规活动增加 53% 。

四、实证研究与反思

(一)实验设计与结果

1. 研究对象:幼儿园小班120 名幼儿,分为实验班(60 人)与对照班(60人),实验周期12 周;

2. 干预措施:实验班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

3. 量化数据(表 1):

活动参与度:实验班“主动发言次数”(4.2 次/ 人)是对照班(1.3 次/ 人)的 3.2 倍;

规则遵守率:实验班“按规则等待”行为占比 81% ,对照班为 39% ;

知识迁移能力:实验班幼儿在家庭中“主动玩数学游戏”的比例达 67% ,对照班为 21% 。

(二)挑战与对策

1. 游戏秩序把控:

问题:“角色游戏”中幼儿因争抢角色产生冲突;

对策:引入“游戏骰子”决定角色,如掷到“月亮”图案扮演“夜行者”,培养随机性接受能力。

2. 个体差异适应:

问题:部分幼儿对竞争性游戏(如“闯关比赛”)感到焦虑;

对策:设计“合作型游戏”(如小组拼图)与“自选难度游戏”(如简单 /进阶任务卡),满足不同需求。

3. 教师游戏指导能力:

问题: 38% 的教师难以把握“游戏指导—幼儿自主”的平衡;

对策:开展“游戏化教学工作坊”,通过模拟课堂练习“开放式提问”(如“你觉得还可以怎么玩?”)提升指导技巧。

(三)优化路径

1. 游戏资源库建设:分类整理“数学游戏”“语言游戏”等主题资源包,包含教案、教具图、评价表;

2. 家园游戏协同机制:每月发布“家庭游戏主题”(如“厨房数学游戏”),提供视频教程与材料清单;

3. 游戏化环境创设:在教室设置“游戏化学习角”,如“超市收银台”数学区、“故事剧场”语言区,延伸集体活动经验。

五、结论

研究证实,游戏化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小班集体活动的教育成效。通过情境化导入、互动式介入、规则化建构与生活化迁移的四步策略,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达成认知、技能与社会性的多维发展。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 AR 技术在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如虚拟角色互动),并开发适合小班幼儿的游戏化评价工具,为学前教育的游戏化转型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2001.

[2] 华爱华 . 学前儿童游戏发展与指导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 刘焱 .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7):6871.

[4] 张明红 . 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5] 王春燕 , 等 .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J]. 幼儿教育 ,2022(3):1216.

作者简介: 吴欣(2000-)女 汉 江西吉安人 研究方向 :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