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下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杨度碧
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校
一、大足三中治理体系现存问题深度诊断
(一)管理体制:“一套班子”下的融合阵痛
大足三中和灯塔中学以“一套班子”推进联合办学,力求消弭双法人单位界限,在管理形式上达成统一。然而,因两校法人身份独立的历史惯性,实际治理时,决策流程仍受双重财务规范、资产归属等制约;岗位权责未彻底厘清,教学管理、教师考核等工作存在“新架构、旧逻辑”冲突,基层执行也因教师“原校身份”认知,出现协同衰减,致使管理看似一体,实则效率折损,陷入融合阵痛期。
(二)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孤岛”困局
1. 队伍结构失衡:教师年龄分布呈“老龄化,年轻少”的现状,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新教育技术接受慢,年轻教师有活力却缺乏系统指导,步入岗位很容易受到发展缓慢的集体影响,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传统培养模式未有效发挥作用。
2. 协同教研缺失:联合办学未建立跨校常态化教研机制,平时教师各自为战,优质教学经验、课程资源少有流通。两校教师融合缺乏思维共识,私下零散交流多,效果有限。
二、大足三中治理体系创新的实践架构
(一)管理团队重塑:打造专业治理“引擎”
1. 架构优化:搭建“四中心 + 双法人”协同管理矩阵
立足一套班子管理实际,构建“行政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后勤服务”四大中心协同架构,分设书记、校长统筹全局。依托四大中心,打破双法人单位壁垒,建立融合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中心在两校融合发展中的权责,如行政管理中心统筹重大决策与资源调配,教师发展中心牵头教研与师资共育,以矩阵式管理破解困境带来的协同难题,提升治理效率。
2. 能力提升:“研修 + 实践”双轨培养
借鉴北京管理团队培养模式,为管理团队定制“走出去 + 沉下来”培训计划。“走出去”即定期组织先赴区内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参与区内名校管理研修班,学习先进治理经验。特别以大足区教委组织的以大足一中集团化办学的文件为依托,进一步提升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沉下来”则开展校内管理实践项目,如“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校园文化重塑计划”,让管理团队在实践中锤炼决策、执行能力。
(二)制度改革:筑牢治理“规矩方圆”
1. 决策机制:民主 + 科学 + 风险三维一体
建立“民主议事 - 专家论证 - 风险评估”决策流程。涉及学校发展规划、重大资源投入等事项,先通过教师座谈会、家长问卷等形式收集意见;再邀请区内外教育管理专家、区学科教研员论证方案科学性;最后由学校党政联席会评估政策风险(如资金投入回报、教师接受度等),确保决策贴合校情、经得起实践检验。
2. 教师激励:积分制激活专业成长
推行“教研积分制”,将教师参与备课、授课交流、课程研发等工作纳入积分。积分与职称评聘、 30% 绩效、目标考核绩效等奖励挂钩,同时设立“教研先锋”“课程开发之星”等荣誉称号,激发教师参与协同发展的积极性。比如:校内设“黄桷树论坛”,将事务性的校会更多地改为教育教学工作方法的交流会,交流过的教师将计积分。
(三)资源整合:构建共享“生态网络”
1. 硬件统筹:搭建智慧资源调度平台
参照北京、珠海、杭州等地名校经验,开发“智慧资源调度系统”,对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等进行数字化管理。教师可在线申请资源使用,系统自动调度、审批,实现资源高效流转。如对教师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提出一定的要求,并进行落地实施,打破硬件资源“孤岛”。
2. 乡土挖掘:开发特色育人课程体系
联合地方政府、社区、非遗传承人,组建“乡土课程开发小组”,挖掘三驱镇农耕文化、大足石刻非遗技艺等资源,开发《乡土农耕实践》《石篆山石刻艺术赏析》等校本课程。课程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家乡、传承文化,同时打造学校特色育人品牌,对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
三、大足三中治理创新的预期成效与保障
(一)预期成效分层展望
1. 短期(1-2 年):管理团队协同效率提升,学校内部高效运转,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如学科平均分、优秀率)稳步上升;乡土课程体系雏形显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频次增加,家校社协同氛围初步形成。
2. 中期(3-5 年):学校治理体系成熟定型,成为大足区乡镇初中示范校;
教学质量提升一个高度,“五育融合+ 乡土特色”育人模式在区域内产生影响力;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骨干教师比例提升,形成一批有区域知名度的教学成果;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家长、社区深度参与学校发展,成为学校特色名片。
3. 长期(5 年以上):打造成为渝西地区乡镇初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初中,治理经验在全区乃至全市同类学校推广;学校成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为乡镇发展输送有文化、懂家乡的后备人才,实现“办百姓满意教育,育乡村振兴新人”的长远目标。
(二)保障机制构建
1. 政策保障:积极向大足区教委、三驱镇党委政府争取政策支持,将大足三中治理创新纳入“乡镇初中高质量发展试点项目”,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为改革营造宽松政策环境。
2. 资源保障:有效统筹办学经费,用于智慧校园建设、教师培训、乡土课程开发;对接社会资源,争取企业、公益组织捐赠,补充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改革落地。
3. 监督评估: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如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定《大足三中治理创新评估指标体系》,从管理效率、教学质量、学生发展、社会满意度等维度,定期开展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治理策略,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著。
结语
大足三中的治理创新探索,是乡镇初中在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勇敢尝试。通过重塑管理团队、优化制度、整合资源、创新育人模式,有望打破发展困境,为乡镇初中发展蹚出一条适配本土、链接前沿的路径。这一实践不仅关乎大足三中自身兴衰,更承载着乡镇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以及为同类学校提供治理范本的行业价值。在教育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下,期待大足三中以治理创新为翼,翱翔于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广阔天空,成为渝西大地乡镇初中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 程红兵 . 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治理体系变革研究——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为例 [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46(11):90-103.
[2] 孙绵涛. 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要素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3] 汤勇. 面向“双减”的教育[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
[4] 杨小微. 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推进的难点解析与主题聚焦 [J]. 人民教育,2023(8):6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