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吴颖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
引言:
班主任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特点进行优化整合,在语文教学时,能够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正向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学设计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课堂互动中注重情感表达与感受、设身处地式的换位理解,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节机能;班级文化建设注重积极友善,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
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 满足学生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认识自我,控制情绪,体会他人。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还比较脆弱,很容易受情绪影响,渗入式的教育以课堂为载体,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情感与价值。通过饱含人性温情的教育教学方式,能使他们内在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被唤醒,构建一个健康、融洽的课堂情境,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 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健康人格形成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很多具有感情色彩的情感目标,如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国教育等,这些素材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读、思、说使学生感受百味人生、学会将心比心等,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宣泄与行为引导,逐步形成自我尊重、自我肯定、乐观向上、坚强不屈的心理特征。
二、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 精选课文内容,注入心理教育元素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最有效载体之一,所以作为小学班主任的教师要关注文本背后的心理意义,紧扣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要求,剖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故事情节的走向以及文本本身的导向作用,引导小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同时,感知心理过程、引发相应情感,在内化的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心理观念,使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相得益彰。
比如,在讲授《铁杵成针》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李白从“未成”“弃去”到“感其意,还卒业”这一内心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坚持背后的情感动力和心理力量。在引导学生理解“老媪磨杵”这一情节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受挫学习体会,让其想象自己在困难面前应有的态度,以及应当具备的信心。这样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良好心理方面的启发,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自我认识能力等,实现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2. 创设对话情境,强化情感交流与表达
语文课堂重在以语言的交流和表达来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因而班主任应借助语文课堂对话活动、言语实践活动等形式给学生创造一种可以充分自由表达和言说情绪、倾诉烦恼、寻求共鸣和回应的安全而开阔的言语环境,即让学生在真实的、模仿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充分表达、说出情绪、吐露心事、寻求理解和回应、收获理解与认可等有益于其心理健康的言说表达训练。
例如,班主任可组织学生谈谈雨来在和敌人周旋时表现得英勇顽强,想想在生活中他们也有过遇到困难的经历,与同学分享此时的感受以及当时是如何处理的。教师创设安全宽松的语言表达空间,鼓励孩子诚恳地将真实情感说出来,让倾听的同学学会体会、欣赏和尊重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体验,体验情感交流与表达过程中的积极肯定,实现自己的心理认同和积极情绪体验,建立同伴关系。
3. 注重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引导功能
作文教学为学生的情绪宣泄、心理反思找到了出口。作为语文班主任应重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从命题到选材、批阅等各个环节对学生情绪的影响,引导学生把对自身生活的体验、对现实的感受用文字加以表达,通过作文实现情绪处理和心理成长。在作文里,学生再次认识自己、反思成长、诉说需求,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支撑、心理认同,提升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和心理韧性。
例如,针对“我学会了”这一单元习作,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围绕成长经历来构思自己的习作,写自己经历过的努力练习、战胜了胆怯或失败等内容,并引导他们详细地将当时的心理感受、变化写出来。教师在作文批改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习作文字,走近学生心里,多对学生文字内容进行肯定和恰当合理的建议,将语文表达背后潜藏的理解和勇气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同时把这种鼓励和关爱融于师生交流和共同互动的过程中,以实现真正的作文教学心理指导价值。
结束语:
小学语文班主任应基于自身学科的特点,从教材中找寻心理育人抓手,从教学手段中谋求情感表达出口,在班级管理中重视人际指导。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希望下一步,语文班主任应进一步增强心理品质的提升,并尽可能地探究其他学科内容交融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齐鹏 . 探讨小学语文班主任如何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J]. 新课程 ,2021,(22):221.[2] 杨琳 .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21):30-32.